



福建省三明市泰寧縣新橋鄉大源村的儺舞自北宋初年傳入,原為“和藩舞”,經千百年傳承,已經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俗舞蹈,被譽為民間舞蹈的“活化石”。
在“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福建省泰寧縣大源村,有一種被譽為民間舞蹈“活化石”的儺舞。早年,它一度繁盛,上世紀50年代卻被認為是封建迷信而禁演,沉寂了整整40年。如今,千年古儺“復活”了,它抖落塵埃,重放異彩,2005年被列為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泰寧儺舞是泰寧縣獨特的一種漢族傳統舞蹈,其形式與舞步雷同,但亦非全似,具有本地風土色彩。表演時,十幾個儺舞隊員披戴紅色頭巾,套上各式各樣的面具,盡情表演著。面具花樣繁多、顏色鮮艷奪目,配上獠牙、大口、犄角、火云,再加上怒目瞪眼、兇神惡煞等猙獰恐怖的表情,一個個威風神氣的神靈赫然出現在人們面前。
稍傾,木魚聲和鑼鼓聲交集,隊員們右手拿小鼓,左手拿錘,整齊有序地邊跳邊往前行,不斷變換隊形,來回穿梭跳躍,舞姿古樸粗獷,遠古的神秘氣息撲面而來。
據儺舞隊隊長、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嚴建華介紹,儺舞可追溯到殷商時期,是用于驅邪鎮魔的巫舞。經過長期傳承發展,“現在儺舞已經成為村民祈求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和驅邪避災的儀式,通常在春節期間、農歷五月春耕播種、十月秋收的時候舉辦。”
“大源儺舞架勢剛健,節奏感強,具有很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曾經風行一時。”嚴建華說,遺憾的是,上世紀50年代儺舞被禁演,而且一停就整整40年。“我從小就聽爺爺念叨著儺舞,第一次接觸到儺舞面具,就深深喜歡上了它。”想到大源儺舞面臨斷代、失傳危機,他憂在心頭。
終于,古儺復興的機遇來了。“1994年,泰寧縣進行民俗文化調查,要村里重組儺舞隊!”聽到這一喜訊,嚴建華毅然挑起重振儺舞的重任。
“那時,最年輕的老藝人也在70歲以上,而且樂譜和舞步都是口傳身授,沒有記錄。”為此,嚴建華和村中老藝人座談,還遠赴江西等地走訪儺舞老藝人。用了幾年的時間,終于將儺舞的資料一點一滴地補充完整。
在嚴建華的帶領下,如今,大源村90%以上的年輕人都學過儺舞。近年來,儺舞更是與當地旅游相結合,逐漸走上了一條產業化之路。每年演出上百場,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
目前,泰寧縣為發掘、搶救和保護這一文化遺產,正在對大源村進行全面的保護和規劃,讓這朵藝術奇葩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產生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