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戲曲界專家曾認為四平腔已消失絕跡,但想不到在上世紀80年代初,卻意外在福建閩北山區被發現,一時轟動全國戲曲界,被視為四平腔的活文物。2006年5月20日,四平戲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楊源,福建政和縣的一個偏遠山村。每到農歷二月初九和八月初六,村里總要在祭祖之后,連續上演三天的四平戲。楊源的四平戲道具雖不華麗,演得也沒有專業演員精彩,卻有名氣,有韻味。
四平戲又稱“四平腔”,是由明代中葉流行的四大聲腔之一的“弋陽腔”演變而成,嘉靖年間盛行于徽州(今安徽歙縣)一帶。明末清初,四平戲隨商人、官員等傳入福建的政和、屏南以及福清、長樂、漳州、南靖等地。清中葉后,四平腔為徽調、婺劇等所吸收,成為常用腔調之一。而作為一個曾經獨立的劇種,由于昆曲等新劇種的興起,四平戲逐漸衰落,幾乎絕跡。連《辭海》的釋文中也稱四平戲不再以獨立的劇種存在,戲曲史的專家們也都認為它不復存在了。
然而,在上個世紀80年代,人們卻意外在政和等地的大山深處,聽到了四平戲那高昂粗獷、詼諧風趣的唱腔,看到在山村的古老戲臺上,年復一年地上演著代代相傳的劇目,甚是驚喜,它不但仍以獨立劇種存在,而且還保存得相當完整,人們稱之為“中國戲曲的活文物”。
據《政和縣志》記載:四平戲是明末清初傳入政和的。然而,傳到當地以后,卻成了當地人(張氏)祭祖的一項活動。據當地老人介紹,上演四平戲與他們的祖先張瑾有關。張謹,村民們又尊稱他為“張八公”,是唐末朝廷的一位武將,在平定黃巢起義中戰死,被賜封“英節侯”,葬于政和鐵山鎮。一年后,張謹部下回來祭奠,感覺地方不錯,隨手拔下一棵杉樹倒插在泥地里,抓過幾條鯉魚丟在溪水里,說:“來年要是樹能成活,魚能成群就是個風水寶地。”第二年,樹活了,魚也成群,張謹的后人就定居在這里。由于四平戲起初是發源于河南、安徽一帶,而張謹也是河南人,他的后人就將家鄉的戲帶到楊源村,之后就一代代傳下來。農歷二月初九是隨張八公一同戰死的一位郭姓副將的生日,八月初六則是張八公的生日。每到他們的生日,這里的村民都要舉行隆重的祭祖巡游儀式,由村民演員利用當地“英節廟”廟會,在古戲臺連演三天四平戲,以敬祖娛人,使得四平戲得以傳承下來。由此可見,在官方尚未注意到四平戲時,正是有了“迎翁會,祭奠祖先”這個民俗,四平戲才得以保存下來。
政和楊源鄉的四平戲曾經歷了幾起幾落的發展過程。清康熙、雍正年間,楊源一帶的“詠霓軒”四平戲戲班的演出活動一度興旺,戲班經常被請到周寧、壽寧等地演出,每到一地演出均達半個月以上。后來戲班在壽寧演出時,不慎戲神香火引起一場大火災,燒毀戲班行頭、道具,僅存一個小板鼓(今尚存),從此四平戲的演出活動走向沉寂。
清光緒年間,有江西贛州四平戲藝人到政和,將禾洋村李延文、李德文等人的四平木偶戲加以改造,建立禾洋四平戲班,編演《寶帶記》《雙義記》等劇目,在禾洋、翠溪、洞宮一帶演出。數年后,又建立岑頭四平戲班,使政和縣內有三個四平戲班,四平戲出現繁榮興盛的局面。
新中國建立初期,全縣僅有楊源、禾洋2個規模很小的四平戲業余劇團,1954年,在縣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楊源四平戲業余劇團整理演出《沉香破洞》《白兔記》等傳統劇目。“文化大革命”期間,演出活動停止,劇本幾盡散失。1982年四平戲在老藝人張陳招、張應選、李式舒等的主持下,重新整頓組織楊源、禾洋兩個四平戲業余劇團,吸收一批青年演員,其中四名青年女演員,打破四平戲一貫男扮女角局面和傳男不傳女的舊傳統。此后,四平戲藝人收集和整理出清代四平戲手抄本《秦世美》《二度梅》和《蘇秦》《英雄會》《九龍閣》《蟠桃會》等傳統劇本。到1988年,四平戲可演出的劇目有24個,演出活動也較活躍,除傳統廟會外,節假日也在所在地鄉村演出。
從“泳霓軒”四平戲班到現在的楊源四平戲業余劇團,四平戲在一個山鄉演出了400多年,這在全國都是罕見的。
月落梢頭,高懸的大紅燈籠明眼依舊,古老的英節廟戲臺曲終人散,如一個安詳的老人,靜靜地臥著,鑼鼓的鏗鏘聲和戲子們諳痖的唱和卻依然在耳邊回蕩,詠誦著這古老戲曲經歷的悠遠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