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梨香墨韻》以其地道傳統的中國水墨的形式選擇,從里到外,從內容到形式,兩個方面極致化的表現,使這組作品呈現出一種獨特的藝術風格,使人過目難忘,而且有美的享受。2014年10月13日~19日,《梨香墨韻》應邀于第十二屆上海國際攝影節展出。
潘朝陽 1968年生,副教授,現任福建省攝影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海峽攝影藝術學校校長,福建省青年聯合會八、九、十屆常委,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八、九屆委員,中國攝影家協會理事,中國攝影著作權協會理事。
1999年獲中國攝影金像獎。2000年參加中宣部中國文聯百名“德藝雙馨”文藝家座談會。2001年獲中國攝影家協會“德藝雙馨”會員,2006年獲中國攝影家協會頒發建國以來為攝影事業做出突出貢獻獎。
出版有《潘朝陽攝影作品集》《潘朝陽新聞攝影》《光影思維》《心花》等作品集。 “梨香墨韻”是作者用600mm長焦,以多次曝光的手法拍攝的新作,并放大制作于宣紙上,形成影畫合璧的效果。
“跨界”是時下藝術界挺火的一個概念,說清楚它還有點難度的,其實簡單點說,無外乎是兩層意思:一是這個行當的人去做那個行當的事,有點“客串”的味道;二是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的思維、技巧、材料和形式,做出“雜交”化的作品。
潘朝陽的《梨香墨韻》其實就是一種“跨界”作品,只不過這種跨界在攝影界并不新鮮,在郎靜山、陳復禮那兒我們都曾見識過。潘朝陽的《梨香墨韻》將他本人的攝影作品打印在宣紙上,并請書畫名家在作品上題詞。他借用當今高超的材料、工藝和技術,做出了符合東方人審美的,中國傳統水墨的效果,說真的,我不僅不排斥,而且還要“點贊”。
很多藝術形式和方法,即便前人已經嘗試過,也不是說后人就不能再繼承性地創新了,只要能出不同尋常的視覺效果,就應該鼓勵。
我自幼學畫,30歲后漸漸疏遠書畫,從事圖片編輯工作,熱衷攝影評論,近七八年又回歸書畫,把很多的時間給了畫中國畫。不避諱地講,這里有市場的導向,當然更有我對相對比較現代的影像與傳統中國書畫審美差異的認識和選擇。以我的攝影批評人與業余書畫家的雙重眼光來審視、分析、欣賞這組《梨香墨韻》,我還是能欣然接受的,更有點小小的喜歡……
針對這組作品,潘朝陽說:“我覺得用什么鏡頭拍花卉并不重要,而想法比手段重要,我利用長焦拍花卉,主要看中它可以壓縮景物的空間效果,同時用兩次曝光或多次曝光的手法,在構圖上可以更加簡潔富有創意感。”應該說,這些“微創新”屬于攝影語言的范疇,加之地道傳統的中國水墨的形式選擇,從里到外,從內容到形式,兩個方面極致化的表現,使這組作品呈現出一種很另類的藝術風格,使人過目難忘,而且有美的享受。
中國藝術攝影的問題有兩點:攝影語言不夠精益求精,往往不是過一點,就是欠一點,很難恰如其分;藝術思想經常是缺乏真知灼見,都是人云亦云,相互克隆和模仿。蘇東坡所論“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正是此理。
藝術的生命在于個性化表達和極致化呈現。細想想,潘朝陽是在走自己的路,雖然才剛剛開始。藝術是極端個人化的玩意兒,回顧和觀察一個時代的文明和藝術,其實是角度越豐富,維度越多元,表達越個性化,才越值得關注,才越有價值,才越有趣味。
當然,這組《梨香墨韻》是按照中國畫的樣式輸出和傳播的,還是應該講一點中國畫跟西方繪畫以及攝影作品的本質區別。嚴格地說中國畫不是一個純粹的繪畫,而是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也可以說是一個副產品,它是靠文化血脈養育出來的個人體悟和表達個性的方式。也就是說,這組《梨香墨韻》如果展出,或者出版,乃至在社會上傳播,都應該考慮中國畫所追求的氛圍和語境,也就是中國畫所肩負的,其實一刻都不曾卸載的擔當!
如果這些都考慮了,而且不遺余力去追求,那才是更高意義的跨界,也是更高境界的攝影與中國水墨的融合,我相信,公眾殷切期望著這樣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