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國傳統竹編工藝中,“改良竹編”是一個極具代表性的、優秀的藝種。上世紀90年代后期,“改良竹編”創造性地編制出了高級獸類和人物的造型,進一步提高了泉州竹編的藝術品位。泉州竹編工藝的跨越式發展,不得不歸功于泉州目前改良竹編工藝的傳承人凌文彬,他在傳統竹編簡單編織的基礎上,大膽地鑲、編插各種新花型,把泉州竹編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高度。
泉州竹編歷史由來已久,自晉代士族南遷以來,中原先進的竹編文化就跟著傳入泉州。據泉州改良竹編第二代傳承人,也是唯一的傳承人凌文彬介紹,泉州從宋代以來竹編行業盛極一時。當年,泉州的老竹匠黃大頭祖上在清代就是黃甲街的竹編世家。到了明代,黃甲街成為泉州最大的竹編作坊集中地,后來發展到了伍堡街。由此可見竹編行業是泉州最大、從業人數最多的手工行業之一。
到了近代,泉州著名國畫家李碩卿結合泉州竹匠的技藝,在傳統竹編基礎上,著手實驗創作很多古造型的竹編器皿類作品。這就是泉州的“改良竹編”的由來。而改良后的竹編產品集藝術性與實用性于一身,既栩栩如生,又經久耐用。如今,它已被列為福建非遺保護項目。
立志成為工藝美術巨人
1963年,年僅16歲的凌文彬進了竹編工廠當學徒。一進廠他就愛上了竹編這一行當。尤其是受到李碩卿的影響,他時常會想著怎樣將竹子編織成一件價值連城的藝術品。所以,當時年少氣盛的凌文彬曾經無數次問自己的師兄:“改良竹編這么美,有沒有無限的發展前途,能不能做出登峰造極的作品?”可他每次得到的答案卻是那么的肯定——“這行絕對不行,你還是踏踏實實地干活就好”。
上世紀50年代,由于竹子是很普遍的原材料,且產品易腐、易蛀、易損,油漆也易裉,而編織構造的又只有幾種機械化的花紋,不像雕塑、雕刻那樣什么造型都能造出來,所以竹編工藝的局限性很大,很難在藝術創作上有所突破。但是,志向高遠的凌文彬堅信,傳統技藝的局限是可以突破的。從那時起,他就立志要成為一代竹編工藝美術的開拓者。
此后,十幾年工匠生涯中,凌文彬勤學苦練,熟練掌握了編織技藝,獲得了豐富的竹編經驗。“我這個人并不比別人聰明智慧,我只是善于在平凡的技藝中發現奇跡。”他利用司空見慣的“順編”、“合編”、“連接”、“拼接”四種技法,在李碩卿改良竹編技藝的基礎上,又創造了新型編織技法,突破了傳統技藝的局限。
技術含量超高的竹編工藝
在凌文彬不懈努力下,他不僅在泉州竹編的器皿類產品的基礎上,創作了各種高級獸類、禽類等精品并著手研究高級人物類精品,還提出“改良竹編漆器”的學術理論。
走進凌文彬的竹編世界,能夠感受到每一件竹編作品都像是他的孩子,里面注入了他畢生的心血。舉個實例,1978年,凌文彬開始構思編織作品“獅子”,1992年開始籌劃,1997年專職投入創作。前前后后19年,為了研究創新的編織技法,凌文彬嘔心瀝血,一頭烏發竟然變得花白。值得欣慰的是,他所創作的竹編“獅子”現已進入省非遺博覽苑。
“編織一件作品,需要進行五道工序。除了制作模具、破竹篾和編織,還要給作品染色、上漆。看似簡單的五個步驟,實際上非常復雜。”凌文彬說,比如制作模具,要先把原先設定的產品造型畫成正視、側視、俯視三面圖,再測繪適應工匠需要的部件圖,然后用杉木依圖制作成模具。模具做好后再根據規格進行破篾編織。編織可是個細致活,技術含量高,它不像雕塑那樣可隨便增大和削減。所以,竹編作品要在編織胚體的外表鑲插立體感強的花型圖案,以此表現對象的特征,這是外地竹編和任何雕刻、雕塑造型所沒有的特色。
仔細觀察,凌文彬的作品最大的亮點,就是編織花紋凹處暗,凸處顯,具有明暗分化的圖案花紋的觀感。請教后方知,他在給素胚染完色晾干后,還要用木砂紙磨光,使凸處明,凹處暗。
一手絕活苦后繼無人
泉州改良竹編于1954年興起,1978年達到高峰,到了1993年,泉州改良竹編已處于衰落階段。
因為做這些產品,不適應大批量生產,且造價太高,沒有普遍的商業性;其二,凌文彬之前收的一些學徒都擔心學這行不能作為終身的職業依靠,因為做這行很辛苦,收入又不高。因此都留不住這些學徒。談起泉州竹編的傳承,凌文彬憂心忡忡。
作為這門技藝的唯一傳承人,他深感責任重大。所以,近年來他一直在不斷創新自己的作品以適應市場發展需求,讓這些精品竹編不僅可觀可賞,還具有實用功能。如:獅子背上馱花瓶,可插花和點燈;象薰可裝上香料和香花使用,龜盒和雞盒可裝食品……這樣,就讓竹編的中小件品可適應禮賓,適應官方和民間的饋贈禮品,適應廳堂陳設和展館收藏,適應舞臺道具和新娘嫁妝等等。而他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期待自己的一手絕活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