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寧化木活字
活字印刷術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2010年中國木活字印刷術被列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目前已發現的木活字印刷術僅存于浙江瑞安的東源村和福建寧化縣。
活字印刷術始于隋朝的雕版印刷,經北宋畢昇發展、完善,產生了泥活字印刷。之后,元代初期農學家王禎于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創制木活字。“木活字”是用山梨木、荷樹等雕成單字,因取材較方便,成本不高,制造起來又較簡單迅速,所以成為中國活字印刷史上常用的一種活字,堪稱世界印刷術的活化石。
專門印刷寧化族譜
寧化木活字印刷術之所以能留存至今,與當地極盛的宗族觀念有很大的關系。“寧化是世界公認的客家祖地。客家人敬祖穆宗,十分重視修訂族譜。明朝時,寧化開始使用木活字印刷族譜。”寧化縣文化館副館長戴先良說,“寧化的木活字印刷是真正純粹依照傳統作坊式保存下來的活態傳承。”
目前,寧化保存的《謝氏家譜》《藍氏乾隆譜》等印有“翠華院甸臣梓”的字樣,這些族譜,大多用木活字印刷而成。巨大的族譜需求,無疑給木活字印刷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因而專門出現制作家譜的“譜師”。這些“譜師”,每當秋收后,就挑著字擔,到周邊鄉鎮做譜。
寧化目前保存有近40萬枚木活字,取材多用梨木、荷木。主要用于印刷族譜,有時也用來刻印經書。刻印藝人稱“譜師”,他們各自以“堂”為單位,一般四五人一堂,最少的兩人一堂,有堂號,如“文林堂”、“文齋堂”等。
據戴先良介紹,目前全縣木活字印刷技藝作坊的“譜師”只有4個,其中年紀最大的60多歲,年齡最小的邱志強34歲。
純手工藝逐漸消失
將木料裁成指甲蓋大小的長方形木坯,在上面刻繁體反字,然后揀字、裝版、打墨、裝訂成書……對木活字印刷的這一系列工序,邱志強早已熟稔在心。
木活字印刷的“活態”存在,主要依靠修譜。修譜前,族中元老會聯系邱志強,簽訂合同,雇人把工具挑到祠堂。短則半年,長則兩三年,邱志強吃住都在祠堂,直到修譜完畢。
鄉下修譜生活枯燥無聊,“嚇”跑了許多年輕人。“有的只學了幾天就受不了。”邱志強說,“這么多年帶過20幾個徒弟,目前能傳承技藝的只有一個,他跟了我五六年。”
而主要依靠修譜的模式也遭遇了瓶頸。族譜一般30年一大修,因為之前周邊的族譜已經修得差不多,2011年正月修完“夏氏譜”后邱志強已經有一段時間接不到修譜的活。
事實上,由于修譜的時間間隔問題,一些“譜師”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已經另謀出路。從1983年開始跟師傅學修譜的鄒建寧1997年停止修譜,改行修鎖、刻章。
所以現在可以說是木活字印刷存活的艱難期,“現在在寧化從事木活字印刷的人不多,以前很多從事這項技藝的人現在都轉行了。”目前寧化只剩下邱志強一家仍然從事木活字印刷,家中父親、姐姐和妹妹都會這項傳統技藝。“不刻印族譜的時候,我們一般是刻印佛經道藏,個人詩集等。”
雖然現實嚴峻,但邱志強表示,“木活字印刷術既是一門手藝,更是一種傳統文化,我們有責任將它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