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鐵觀音
“綠葉紅鑲邊”的秘密
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十分精細,有“好喝不好制”之說,鐵觀音制作技藝的關鍵是做青,其所呈現的“綠葉紅鑲邊”的神奇征象是其他茶類所沒有的,從而形成鐵觀音獨特的色、香、味,富有神韻和魅力,在我國制茶界上獨樹一幟,形成了鐵觀音茶文化,具有重大的歷史、文化、科學、經濟價值。
安溪鐵觀音制作嚴謹,技藝精巧,采自福建安溪縣烏龍茶珍貴品種——鐵觀音茶樹,沿襲傳統制作工藝,經過涼青、曬青、做青、炒青、揉捻、初焙、復焙、復包揉、文火慢烤、揀簸等工序才制成成品。
據記載,安溪產茶歷史始于唐朝,宋元時期作為重要的外銷商品,通過“海上絲綢之路”走向世界。至明代中葉,安溪全縣已經大面積種植茶葉。公元1725年前后,名茶鐵觀音的發現培育和推廣種植,使得安溪茶葉的生產發生了質的飛躍。
最高超的制茶工藝
安溪鐵觀音獨樹一幟的制作技藝更加引人矚目。烏龍茶是我國六大茶類之一,安溪產茶歷史悠久,始于唐末,興于明清,盛于當代。清雍正、乾隆年間,因茶質特異,烏潤結實,沉重似“鐵”,香韻形美,猶如“觀音”,而得名鐵觀音。安溪茶農吸取了紅茶“全發酵”和綠茶“不發酵”的制茶原理,結合安溪的實際,發明了一套“半發酵”的獨特的鐵觀音制作技藝,被茶葉界公認為“最高超的制茶工藝”。
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包括采摘、初制、精制三個部分。采摘工藝有采摘期、采摘標準和采摘技術;初制工藝有曬青、涼青、搖青、炒青、揉捻、初烘、包揉、復烘、復包揉、烘干10道工序;精制工藝有篩分、揀剔、拼堆、烘焙、攤涼、包裝6道工序。
制作優質精品鐵觀音必須具備“天、地、人”三個要素。天,指適宜的氣候環境,在天氣清朗,晝夜溫差較大,刮東南風時制作者最佳;地,指純種鐵觀音茶樹,適應茶樹生長的良好土壤、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人,指精湛的采制技術。在整個制茶工藝中要根據季節、氣候、鮮葉等不同情況靈活掌握“看青做青”和“看天做青”技術,靈活掌握各道工序中應注意的關鍵環節。其主要制作方法是:茶青在人為控制和調節下,先經曬青、涼青、搖青,使茶青發生一系列物理、生物、化學變化,形成奇特的“綠葉紅鑲邊”現象,構成獨特的“色、香、味”內質,又以高溫殺青制止酶的活性,而后又進行揉捻和反復多次的包揉、烘焙,形成帶有天然的“蘭花香”和特殊的“觀音韻”的鐵觀音高雅品質。
手工茶的堅守
目前,智能自動化茶葉生產線已在安溪大中型企業里逐步推廣,生產線的使用,使茶葉生產的各個環節都很清潔,而且可實現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手工茶的品質與制茶師傅息息相關,與之相比,自動化茶葉生產線的產品在顆粒、色澤、口感等質量指數上更為穩定。
茶機械不斷滲透,機造茶來勢洶洶,但仍有不少人對手工茶情有獨鐘,并堅守著這塊陣地。
陳兩固,安溪縣2012年評出的15名制茶工藝大師之一,數十年來堅持純手工制作鐵觀音。他創立了兩固制茶大師工作室,這也是國家級非遺安溪鐵觀音制作技藝首個傳習所。機械在此沒有立足之地,制茶師傅堅持“看天做青”、“看青做茶”,眼觀、鼻嗅、手觸,主導著茶葉生產的全部過程。
“與機器制茶不同,手工制茶對天、地、人更為講究。”陳兩固說。
他認為,手工茶對茶青的要求更高,“要在晴朗、中溫的天氣,于中午12點到下午3點半間,從海拔1000多米的山上采摘茶青”,這樣制出來的鐵觀音才是最好的。
而茶青從山上采下來后,曬青、晾青、搖青、炒青、揉捻等環節都靠手工完成,制茶師傅必須對茶青特質十分清楚,要調動口鼻耳舌手,掌控制茶的火候,觀察茶葉在炒制過程中的變化。
楊寶榮認為機造茶的質量更穩定,陳兩固則對手工茶的質量更有信心:“與機造茶相比,手工茶色澤更油潤,顆粒更完整,湯色更金黃明亮,口感更單純清淡,香氣濃度更高,回甘效果更明顯。”
魏蔭茶業負責人、傳統手工制茶的實踐者和傳承者魏月德,對陳兩固的觀點表示認同:“手工茶是會說話的茶,每家茶農的炒品都不同,一喝就知道是誰家的茶。人的手,賦予每一滴鐵觀音藝術感。”
雖然產量不如機造茶,但手工茶價格更貴、利潤更高,這正是德峰茶業負責人王輝陽堅持手工制茶的最大動力。“我手工制作的茶,價格是機造茶數倍。茶葉一出來,就被在家中蹲守等茶的資深茶人搶購一空。”王輝陽說。
葡萄酒的預示
機械制造,還是手工制造?其實,世界葡萄酒業比安溪鐵觀音更早面臨這一問題。
英國葡萄酒作家休·約翰遜將葡萄酒生產國家一分為二:美國、澳大利亞、南非等采用現代機械技術釀造葡萄酒的國家為“新世界”;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崇尚傳統手工工藝釀造的國家為“舊世界”。“新世界”對大眾消費市場份額的占有率節節攀升,而“舊世界”則牢牢握住奢侈品市場份額,兩者共同將葡萄酒成功推向全世界。
業內人士認為,葡萄酒“新舊世界”的發展,預示著安溪茶未來的方向。表面看,機造茶似有取代人工茶之勢,實則不種差異化需求,亟待創新。”
至于手工茶,陳兩固認為,大師做大,才能贏得消費者,立足市場。“‘大’并不是指規模,而是指品牌。”陳兩固說,“并非每個手工作坊都能成為品牌。”
如何做大?陳兩固認為:“首先,要自身工藝精湛,并占有優質茶青資源;其次,制茶技藝代代相傳,這是一種文化傳承,要懂得利用這種文化進行營銷。”
工具與靈魂
傳統的手工制作因生產周期長,產量少,限制了供應的數量。沒有被滿足的需求,為機器生產提供了機會。
手工茶對制茶師傅的技術要求高,甚至還受到天氣條件的影響,產量有限。在此背景下,機造茶應運而生。
從誕生之日起,機造茶走的就是大眾路線,它擺脫了對人、對天氣的依賴,實現了鐵觀音的大批量生產,產品價格相較手工茶低廉、親民,更符合大眾的消費水平。
機造茶能彌補手工茶的不足,但自身也有短板,它難以達到傳統手工藝那種用心打造的境界。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百年代代相傳的手工工藝,才是好茶的靈魂,而茶機械只是茶葉生產的幫手。
可以這么說,機械制造讓更多普通大眾有機會喝上鐵觀音,手工制造則讓鐵觀音的傳統精髓得以傳承。手工茶讓鐵觀音穩穩當當走到今天,而機造茶則讓鐵觀音在市場上走得更遠。
機器與手工的博弈,并非起于葡萄酒,也不會終結于鐵觀音。業者既要懂得運用現代生產工具,又要努力保留傳統工藝之靈魂,這才是最明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