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縣小吃,歷史悠久,起源自古代夏商周、晉、宋中原黃河流域華夏民族——漢族飲食文化,在民間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基礎,尤以品種繁多風味獨特和經濟實惠著稱,是中華飲食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朵奇葩,早已享譽海內外。
20世紀90年代,沙縣為解決農民和城鎮下崗職工就業增收難題,把小吃制作的傳統工藝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不僅破解了“三農”難題,并以此帶動沙縣各項事業的發展,成效顯著,得到中央、省、市領導及專家的肯定與支持。
被稱為漢民族傳統飲食“活化石”的沙縣小吃,屬源遠流長的中原黃河流域飲食文化傳統的一個分支,它既有福州、閩南一帶的飲食特點,又有汀州一帶山區客家飲食文化風格。因此具有濃厚中華特色的沙縣小吃又分為兩大流派,即口味清鮮淡甜、制作精細的城關小吃流派,代表品種有扁肉(面食)、燒麥、肉包等,獨具特色;口味咸辣酸、制作粗放的夏茂小吃流派,以夏茂鎮為代表,原料以米、薯、芋為主,如米凍、喜粿、米凍皮(粳秈面)、牛系列等。歷史上,夏茂人基本屬于客家,喜外出。因此外出經營小吃最早最多的是夏茂流派小吃,幾乎大江南北都有夏茂人的蹤跡,這種流動性也使夏茂流派小吃的原料加工與經營服務分離,即加工的不經營,經營的不加工,形成低工藝的簡單重復勞動。而沙縣城關人則是山區文化,喜歡自己加工自己經營,即“前店后坊”的家庭式經營格局,城關流派沙縣小吃制作精細,品種多樣,成為沙縣小吃的主角。因此,到過沙縣的人必嘗沙縣小吃,吃了“沙縣小吃”都有“沙陽歸來無小吃”之感嘆。
對于沙縣小吃,有人提出:“沙縣小吃只有小吃,沒有大菜”的觀點,其實,作為單個品種,小吃固然“小”,但許多小吃匯集在一起,亦可形成大的規模、大的氣派。近幾年來,沙縣小吃在縣內外造成的影響,就是“小吃能做大文章”的有力證明。
沙縣小吃文化包含著強烈的精品意識。這種精品意味貫穿于小吃制作的全過程。沙縣的扁肉餡大部分是用木槌打成的,一團瘦肉打成扁肉餡,要打10000次左右,其辛苦程度可想而知。如果用絞肉機,固然省力,但做出來的肉餡的口感、韌性遠不如木槌打成的。因此,許多扁肉的經營者放棄了輕松、簡便的現代化操作方法,寧肯站在半人高的臺前,一下一下揮舞著笨重的木槌,向社會提供更精良的食品。
買臘鴨要買鄭湖臘鴨,吃泥鰍粉干要吃南霞泥鰍粉干,高砂的腌咸菜味道好,富口的苦筍白又胖,大洛的苦菜,夏茂的芋包子和面條,都是聞名遐邇。除了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外,沙縣小吃的經營者也都在努力創造自己的品牌。沙縣賓館的豆腐宴、富口的米凍皮、夏茂的牛系列……品牌既是成功的象征,又是制勝的法寶。
沙縣小吃文化還蘊含著較強的服務生活方面的時代意識。在為人們提供生活服務方面,具有“快捷、方便、省時、省事”的特點,符合現代社會家務勞動社會化和快節奏的特點。
近幾年來,打著沙縣小吃旗號走出沙縣闖世界的沙縣人越來越多。三明、南平、泉州、廈門、漳州等地都能看到沙縣小吃的招牌。就小吃文化而言,確實得益于這種開拓精神。
沙縣小吃飲食文化的歷史淵源、精品意識、品牌意識、時代意識、競爭意識和開拓意識,是沙縣小吃飲食文化的精華所在,也是沙縣小吃之所以迅速發展,影響日益擴大的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