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位詩人曾說:在機器的時代,我懷念那些古老的手藝;手藝是這個世界上所有力量的祖宗……如是,那么我們懷念巖茶手藝、關注巖茶手藝,則是懷念美、懷念歷史、懷念民族的記憶。
武夷巖茶傳統手工制做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簡稱“非遺”),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但是,至今還有些人不但對此“非遺”的內涵和價值認識不清,甚至有的人把武夷巖茶和當今的巖茶機器制做工藝也說成是“非遺”,搞亂了定義,混淆了視聽,也誤導了游客。
武夷山擁有的這項“非遺”項目,含金量是很高的。從國發(2006)18號文件可見一斑。當時全國各地通過深入調查挖掘整理,層層審核上報,國家有關專家審定批準列入的第一批“非遺名錄”共518項。分為“民間文學”、“民間音樂”、“傳統戲劇”、“民間藝術”等十大項,傳統手工技藝只列89項。武夷巖茶“非遺”列在413號的傳統手工技藝之第63項。這在品種繁多復雜、制茶工藝五花八門的泱泱茶葉大國中獨占鰲頭,一技獨秀地躋身于第一批“非遺名錄”首榜之上,是極其難能可貴的。
據說,其時全國幾處歷史悠久、名聲遠播的名茶產區都很想得此殊榮。福建省有的產茶地在聽到此消息后,花大力氣編制申報文本,“志在必得”此“金牌”。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申報組人員的連續作業,不懈努力,一個多星期文本出籠了。報到福建省文化廳后,有關領導和專家審閱了詳細的文本、真實的照片、有動感的錄像,深感武夷巖茶傳統手工制做技藝歷史悠久、工藝復雜,技藝高超,其內容和價值非同一般,一致通過將之轉報國家最高的 “非遺”審定機構。深具慧眼的國家遺產專家毫無疑義通過這個項目。從此武夷山又增添了一塊含金量很高的金牌。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含義是什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定有條文,但老外的表述很拗口、難理解。按國家文化部的解說,當是“具有杰出的價值的民間傳統文化表現形式或文化空間”。這里“表現形式”有口頭傳唱(說)、表演、制作技藝等;“文化空間”則是各種傳統、民間的大型活動。如廟會、節日等。它既要有突出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又具有傳承的特點,還要有較大的影響,且處于瀕臨消失的狀態。
武夷巖茶傳統手工制作工藝,歷史悠久,技藝高超,是制茶技藝里程碑的巔峰。它是武夷山先民集體智慧的結晶,用這種技藝制出的部份發酵茶(俗稱“半發酵”)的巖茶,即烏龍茶,香清、味醇、性中和,當是茶中佳品。因此,武夷巖茶長期以來就被列為中國十大名茶。
這種工藝起源于清代初年。當時應請在武夷山修志的文化人王草堂(?~公元1720年)的《茶說》一文作了記敘。這種“攤、搖,先炒后焙”等工藝大受時人贊賞,曾任江蘇巡撫、兩江總督的梁章鉅(公元1745年~公元1849年)發出了“武夷焙法實甲天下”的感嘆。它傳承300多年,得到茶界高度重視。當代著名茶葉專家陳椽說:“武夷巖茶的創制技術獨一無二,為世界最先進技術”。
武夷巖茶傳統手工制作工藝程序是:采摘——倒青——做青(反復幾次)——炒青——揉捻——復炒——復揉——走水焙——揚簸——揀剔——復焙——歸堆——篩分——拼配等。關鍵工序在做青、焙火。其工序之繁復、技藝之高超,勞動強度之大,費時之長,制約因素之多,是其他制茶工藝少有的。
武夷巖茶手工制作技藝起源武夷山,是有它的歷史和地域背景的。
明代中后期出現的炒青綠茶,是制茶工藝的大飛躍。清代初年徽州松蘿法傳入武夷山,采用這種工藝制出的綠茶香高形美。但是由于武夷山高路崎、茶山分散,茶采后置于簍中,被日光照射后變軟,尤如“倒青”(即萎凋);采工轉移山場、挑工擔茶回廠,茶青在茶簍、青籃中晃動碰撞,相似做青、走水。這種茶青制出之茶雖無松蘿綠茶之高香、美形,但卻顯得味厚、香純。這種味厚香純之茶很快受飲者好評。武夷山先民便在此基礎上加強了做青、焙火,從而不斷總結出巖茶(即烏龍茶)的制法工藝。
此種工藝起于自然,完善于總結提高。它源于民間,所以它的工序叫法不但口語化,而且形象。如倒青、走水、炒青、簸茶、揀茶、焙茶、篩分、歸堆等。使用的工具大都是竹、木制成的,達30多種。使用熱能也是木炭和柴薪,都是天然之物。所以說這工藝和工具是武夷山先民原創的,是實踐的總結,它有很高的價值。
一是它起到了承先啟后的作用。它“承先”于唐宋元明的團餅茶,曬青、蒸青散茶和明代的松蘿炒青綠茶的部份做法。它把松蘿綠茶的晾青、炒青、鍋中干燥,改為曬(烘)青、高溫炒青、炭火籠焙。增加走水做青工序,形成巖茶獨特做法。
它的“啟后”是演變出紅茶制作工藝。后來,隨著茶葉需求量快速增加,外地茶商為了縮短制作時間,省略了做青、發酵和高溫鍋炒工序,茶青曬(或烘)后就進行揉捻,再“渥堆”發酵的“工夫紅茶”,提高產能,以滿足國外需求。
它的另一“啟后”,是它的制茶原理被廣泛應用于后來的烏龍茶機械制法。如機制茶時的吹冷風和熱風、靜放、轉搖等,都是從手工制茶工藝延伸、發展而來的,但機制茶的萎凋、走水、發酵、殺青、揉捻、烘干是否發生變化和是否達到要求,還得用眼觀、手摸、鼻聞來判定,還要“看青做青”、“看天做青”,來調節機器轉時、轉速、溫度等。
二是技藝高超。手工采摘不但要快,而且不能落下新梢,俗叫“濫叢”,還不能帶下魚葉、散葉、老梗等;茶青到廠后,晴天要立即“倒青”。首先是“開青”,助手抓一把茶青放在篩上,師傅兩手持篩一轉,茶青就均勻散開,極為迅速。難度極高,有的人一輩子都沒學會“這一手”;搖青不但費力氣,而且有決竅。腳要站穩,腰桿要直,手要靈活(不要死抓住水篩),只有掌握竅門才能把青搖成螺旋狀,使青葉邊緣發生有序碰撞;焙茶的火溫是用手背去貼住焙籠下段來判定的,歷練久了,才能感覺出來,以調節所需要的溫度。
有位“老外”看了全程手工制茶后,聳了聳肩膀說:這種做茶技藝好像表演雜技,這個茶品應當是藝術品。
三是手工制作出的茶品更具個性化。由于手工制作時對茶青葉的品種、所在山場、老嫩厚薄、天氣的變化情況,針對地采取措施。制作時下手輕重有別,做青焙火時間長短恰到好處等,茶師慎之又慎,所以每個環節不容易出毛病。制作工具、熱能為天然之竹木、炭薪,所以制出茶品更具特色。如用揉茶揉出之茶顯蜻蜓頭、田螺尾、三節色;全炭火焙出之茶別具風味。這是一種個性化很強的奢侈品,數量極其有限,它的意義主要在文化層面。
四是巖茶手工制作工藝的廣泛傳播。這種工藝的傳播,為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張天福大師《張天福選集》寫到:“這種工藝在形成后,逐步外傳。由武夷山傳到建甌、安溪各地,并傳入臺灣”。
清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入武夷山為僧的同安人釋超全在其《安溪茶歌》中詠到:“溪茶遂仿巖茶樣,先炒后焙不爭差”。這種工藝爾后又傳到印度。美威廉·烏克斯在其《茶葉全書》第9章、第22章中寫到:1834年印度茶葉委員會秘書戈登從武夷山購運去大批茶籽,請去工人在印度阿薩姆栽種。其制方法與武夷山相同,1874年才省去做青、炒青等工序,改制“工夫紅茶”。
綜上所云,武夷巖茶手工制作技藝的發明和傳承、傳播是對茶葉發展的一大貢獻。隨著茶葉產量的大幅度增長和科學的進步,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起,巖茶已逐步改為機械制作。如今這種全程手工制茶已很少見,有的也是用在一二道工序上,所以說它已處于瀕臨消失的狀態,因此應當重視這種手工技藝傳承。作為武夷山的制茶師不但要懂它,而且每年要做上一點手工茶。特別是上了“傳承人譜系”名單者,更要身體力行,保護好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
如何傳承?一是要培養傳承人,二是要有作坊,三是傳承制作不能只停留在表演讓人觀看層面,而是每年要生產一點手工制做茶葉產品,這樣才會使之不致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