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與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吃飯,就著談話空當,我提出一個問題:“稻盛先生,您能不能給我們講一個您小時候的故事。就是說,今天您之所以成為經營之圣,兒童時哪一件事對您觸動最深?”
稻盛和夫笑笑,想了一會兒,就講起了至今記憶深刻的一件事:初中一年級時,一個同學一直追隨稻盛這個孩子王。他跟稻盛說:“我家里有棵大柿子樹,爺爺知道稻盛君對我很好,想讓稻盛去摘柿子吃”。他的家有點遠,稻盛不愿意去。這個同學就鍥而不舍,幾次三番邀請,稻盛卻不過這份情,就帶著“小啰嘍”們去了。滿樹的柿子,把小伙伴們樂壞了,幾個人把樹上的柿子一掃而空。沒想到,第二天同學的爺爺就氣勢洶洶地跑到學校興師問罪:“聽我孫子說了,有一個叫稻盛的小子,不聽勸阻,擅自到我家摘柿子,真是太不像話了!”聽了這話,稻盛驚愕同學的言不由衷了。
稻盛做了深入的反思。起初他怪那個追隨者言行不一。后來進到追隨者心里看看,那個孩子就是想親近他,是他自己不冷靜錯讀了那個孩子的信息。為什么是他這個孩子王錯了呢?他到底錯在哪里?為什么他會誤讀信息?這三個問題,他當時就感覺不對頭,有很深的意蘊沒有悟出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社會體驗的增多,他越來越確信,是他站在了自我為中心的立場來解讀事情,而沒有從事情的本來面目出發去看待事情。他沒有站在那個同學的爺爺的角度上想問題——自己家的柿子樹一年到頭結了柿子,是不是喜歡別人來糟蹋?這件事一直在稻盛腦海里發酵,他自己盲目,無明!在那個當下,就差一個問:作為人何謂正確?
當今移動互聯時代,信息爆炸,決策難度增大。每一個維度的欲望,都有一大堆的鉤子,也有一大堆的證據。這時,你要考慮更多的變量,需要在各種各樣的欲望相互沖突糾結的混沌之中做出決策,由此受困。稻盛和夫常常能在恰當的時機做出恰當的決策,這是為什么?別人可以幫他概括提煉出好多個因素。讓稻盛和夫自己說就一條,即在糾結的時候問一句:作為人何謂正確?我這樣做對嗎?他會怎么想?
良知就產生了,善就會凸現出來。跟隨你的良知,你就會做出好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