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知名經濟學家周其仁先生指出“小企業現在最主要的困難并不在融資方面,排在第一位的是成本壓力太大。”可謂一語正中要害,我愿意更深入去看待這個問題,成本壓力太大并非不治之癥,最可怕的是染上了“僵尸病”。這更是被許多商業模式、上市融資、管理與營銷的服務機構所忽略的。
你的企業是“僵尸公司”嗎?呃!這是一個值得反省與思考的問題。什么是僵尸?小學語文課里臧克家的《有的人》做了很好的定義:“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網友們總結得也很好,“所謂的僵尸粉是微博上的虛假粉絲,指花錢就可以買到‘關注’,有名無實的微博粉絲。”什么是僵尸公司?如何鑒別?有什么危害?應該如何治療?各位看官聽我慢慢道來。
僵尸公司是指那些存在時間較長,有著較好的過往歷史,卻在發展上多年止步不前;在公司文化上缺乏價值觀輸出能力;在品牌上缺乏原點精神,越來越忘記其使命與愿景;在業績表現上,多年時間呈現水平曲線甚至下滑曲線;商業模式與盈利模式方面多年停留在行業傳統模式不變;在行業中,雖有歷史地位卻日漸勢微……總而言之,說他活著,卻毫無生氣;說他已死,卻又無法“咽氣”入土為安的公司。

僵尸公司往往最易于鑒別的方式是“五看”:“看老板、看崗位、看員工、看模式、看業績”。其一,“僵尸老板”或依賴于過往的成功經驗的“刻舟求劍”,或因為彷徨而止步不前。他們從內心里排斥新事物,持不信任態度。他們渴望改變業績結果,卻不愿改變價值觀與認知;他們對于員工是權力型領導,而非教練式領導;他們出發太久早就忘記初衷,為了生存而茍延殘喘,更談不上為解決社會問題而存在的使命和愿景。
其二,上梁不正下梁歪,僵尸老板必有僵尸崗位。典型特點是金字塔式——為了權力均衡與分而治之設置了許多人浮于事的崗位。信息流通不暢是常態,互相推諉責任成風氣,行動效率低下是特點。
其三,看員工。僵尸崗位自然產生僵尸員工,此類員工特點是辦公桌面積滿灰塵、文件隨意擺放、缺乏工作計劃、極少主動工作、到點下班就走,唯一證明還活著的證據是每月定時領薪。
其四、看模式。其商業模式往往與同行相關毫無差異,或是簡單模仿行業領先企業。簡單依靠產品差價或信息不對稱獲利,依靠權錢交易的灰色地帶的存在而生存。盈利模式缺乏長久性與持續性,其競爭壁壘也遠未建立,過了今天沒明天是典型特點,其深知互聯網化與信息化是長遠之計,卻長期在等死與找死之間長期徘徊未有行動。
其五,看業績。穩定是其特點,只不過是長期穩定地停留在中下水平。老板是公司唯一也是最大的業績負責人。有的盡管身處快速發展的朝陽產業,卻業績增長低于平均增長水平,不如行業平均值。呈現出下滑趨勢。
僵尸公司在各行各業均有“杰出代表”,以傳統產業為甚。原因有以下三點:第一,宏觀環境發生變化,國家簡單用投資帶動GDP發展的方式不再奏效,人口紅利與資源紅利不復存在,2013年僅美國從中國回遷的企業就200多家。整體宏觀經濟急迫面臨“調結構”;第二,新經濟發展迅猛導致產業結構快速變遷,剛學會用PC移動互聯時代到來了;剛了解移動互聯,大數據、云端等全新概念又讓企業摸不著頭腦。傳統產業價值鏈模式正在快速被O2O、C2B、F2C等全新模式沖擊;第三、企業文化與組織方式面臨轉型,互聯網土著90后快速涌入人才市場,越來越無法適應60、70后制訂的文化與組織方式。而企業過往優勢成為負擔時,又無法及時調整其戰略。
若要尋其藥方,我認為首先需要明確企業的身份定位。正如馬云所說:“阿里的存在是要解決社會問題。”這個世界不需要多一家公司,而需要一家為解決社會問題而生的公司,一家僅定位于賺錢牟利的企業注定走不長遠。其次,企業時刻將愿景與使命刻在心里,而不只是掛在墻上,用愿景召喚員工,從文化與制度上讓員工成為為共同愿景而同行的創業者;再次,老板要放下架子、放開心態與時俱進,展開雙臂迎接新生事物與新生代,學習如何與其共舞。當解決這些基本問題后,企業商業模式的重塑或升級、融資、管理與營銷的力量才能真正的深入骨髓,成為基因,源自發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