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互聯網在改變我們生活的同時,也給企業的營銷方式帶來了挑戰。那么,互聯網營銷適合哪些消費模式,對哪些又是不合適的?
兩種需求
經濟學的研究發現,消費者的需求在本質上可分為兩種:縱向差異化和橫向差異化(圖1)。縱向差異化是指基于功能性、實用性需求的動機。餓了要吃飯,渴了要喝水,等等。橫向差異化是指基于自我展現和享受需求的動機,是面子上的、心理的需求。快消品最主要滿足的是縱向差異化需求。當然,我們也可以說吃冰激凌是功能性的需求,但吃哈根達斯牌冰激淋又有橫向差異化的需求。
兩種消費模式
正是因為差異化的縱橫方向不同,也就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消費模式:一種是持續式的,另一種是流行式的。

消費者今天買了你的產品、明天還會買、后天繼續買……這類消費可以持續很久(圖2),利潤有較長的收獲期。比如汽水,處于完全成熟期,增長很慢。再比如洗發水,我們可以預測,只要人類存在,這個品類就可以持續銷售,是一種長遠的生意。對于這類產品,如果采取狂轟亂炸、殺雞取卵的營銷方式,會導致持續價值變小、有可能損失公司未來的收益。所以,如果要做類似“百年老店”的生意,過度營銷的風險很大。
而流行式消費則集中在一個波段,周期結束后,下一次就要制造另外一個波段(圖3)。快消品消費顯然是持續式的。而現在通過互聯網炒得很熱的產品,比如錘子手機、黃太吉煎餅,顯然是后者——流行式消費。
怎樣營銷流行式消費品
如今互聯網營銷圍繞較多的都是流行式消費,那么這種消費模式的特征是怎樣的呢?針對這些特征,可以做哪些相應的營銷行為?
1.需求不靠預測靠引導
基于縱向差異化的消費都能預測:我們能預測消費者一天要喝多少水、一個星期洗幾次澡、洗幾次頭,等等。然而,當感性需求為主導時,市場預測就不可靠了。誰敢保證做出來的產品一定能夠觸動別人的神經呢?要做時尚的、感性的東西,最大的敵人就是心理需求的不可預測。一款產品能不能流行起來,往往不是靠我們的獨立判斷和思考,而是與周圍多數人的偏好有關,這就是有關偏好的“花車效應”理論。
2.把握不可持續的“熱戀期”
結婚20年和戀愛期的情感熱度是不一樣的。感性的需求不可能一直維持高溫,否則會被“燒死”。從這個角度來看,橫向差異化的需求無法持續。與傳統快消品相比,流行式消費通常只是一個波峰,看上去來勢洶洶,收益在短期內也可能很高,但很難當作百年老店來經營。流行式消費沒有明年、后年,能持續半年、一年就很不錯了。
一旦品牌在市場上產生了吸引力,就要配置額外的營銷和渠道資源。快消品的營銷要做預算,在什么時間、通過什么渠道、做什么事情,都是有計劃地進行的。而流行式消費的營銷是機會導向的,產品“冒”不出來時不做大規模投入,一旦發現市場有風吹草動,就會配置額外資源,把產品推向高潮。
3.充分挖掘流行效應

到達流行的尖峰時,可以通過品牌延伸等方式充分挖掘品牌的流行效應。《杜拉拉升職記》賣了幾百萬冊書,卻沒做開發很多延伸品。如果能夠挖掘延伸價值,就能獲得額外的收益。
4.趕在跌落前快速“壓榨”利潤
一般來說,產品在電視購物上能賣到6個月就很好了,達到高峰后銷售會快速下滑。要趕在墜落之前最大化收益,只能去“壓榨”它的價值。《爸爸去哪兒》就是這樣的例子。第一季很火,第二季其實已開始往下落了,但由于它已經處于曲線的高端位置,涵蓋人群很廣,雖然第二季的影響力不再上升,制作方通過經營使其收益比第一季還高。此時要做的就是在影響力跌落到低點以前盡可能多地收獲利潤,而不是試圖保護其價值。這和可口可樂等百年品牌要保護價值的思路截然不同。
先判斷自己的生意在哪里
那么,如何判斷自己的生意在哪兒呢?試著問自己三個問題。第一,在產品層面,產品的定位和價值訴求是什么?消費者的偏好是否多變?第二,在品牌層面上,消費行為是怎樣的?消費是否有花車效應,是獨立的還是易于傳染?第三,在消費者偏好的預測度層面上,判斷他們的偏好是否可預測(圖5)。
大多快消品的營銷都可以歸于圖5左邊的持續式消費,如果能夠抓到幫助促銷的波段自然好,但如果沒有趕上某一波的流行,也不見得有多大影響,因持續式消費并不是只做波段的“流行式消費”,而是圖謀長遠,圖謀未來。

而當下火熱的互聯網營銷產品,基本上都屬于圖5的右邊。黃太吉煎餅的生意能持續多久?去過一次的消費者第二次還會來嗎?從營銷角度來說,黃太吉、錘子手機的前期“忽悠”都做得很聰明,用很少的錢、在很短的時間里制造了轟動效應,并迅速獲得眾多的顧客。這種轟動效應的營銷手段在獲得顧客方面無疑是高效的,但是通常與產品并無必然聯系。試想,如果皇太極推廣的不是煎餅果子,而是其它產品,是否也能取得類似的效果?
總而言之,如果你的生意是機會導向的,以傳統模式做波段生意就錯了;如果產品本身還有長遠的未來,那么真正的收益還在后面,以做波段的方式玩命把銷量往上拉有可能就是殺雞取卵,犧牲未來的利益。毋庸置疑,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獲取信息的渠道,改變了人們的購買行為,企業在營銷活動中必須考慮互聯網,包括社交媒體,但是,這不同于目前流行的利用社交媒體所進行的“噱頭”式的營銷。快消品企業必須從長遠考慮,切忌殺雞取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