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何時開始,眾多知名智能手機廠商選擇在9月份發布旗艦機,如今年9.2魅族發布M4、9.3三星發布Note4、9.4華為發布Mate7(以上均為北京時間)等。手機實力廠商先后選擇9月發布新品,9月顯然變成了智能手機廠商推出旗艦機的狂歡時刻。隨著9月10日(北京時間)蘋果新一代手機iphone6的發布,2014年實力手機廠商發布旗艦機已趨于結束。小米4與其他實力廠商旗艦機相比,優劣勢如何?小米在智能手機競爭中還有多大的優勢呢?
2011、2012乃至2013年是中國智能手機興起的時代,小米在此時開創了國產智能手機新的商業模式,包括精品路線、粉屌絲營銷、互聯網渠道等,其他廠商還沒有反應過來時,小米抓住先機,2年多時間就實現年銷售額316億元的業績(2013年數據),成功擠進國產手機前列。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各廠商紛紛做起粉屌絲營銷,玩起互聯網思維來,他們陸陸續續推出自己的智能手機品牌,如中興努比亞、華為M a t e、酷派大神、一加手機、百加手機等。2014年,可以說是智能手機廠商競爭走向白熱化的階段,各大傳統手機廠商和新興手機企業不斷推出旗艦機產品,產品無論從外觀還是硬件配置,差異越來越小,同質化競爭日趨嚴重,智能手機領域競爭更激烈!
產品配置——小米不再讓人發燒!
小米推出小米1和米2的時候,由于超高的配置,驚人的1999元價格,極具性價比優勢,一時購買小米的人趨之若鶩,洛陽紙貴。但隨著米3的推出,其競爭優勢已經略顯疲態。米3外觀模仿諾基亞Lumia920,配置也逐步被同行趕超,產品也不再具備驚人的性價比,無論從產品還是價格上,都沒有給消費者帶來太大的驚喜。
今年7月22日,小米發布新一代手機米4,雷軍不再大談消費者非常關注的配置和跑分,只是一筆帶過,轉而大談工藝甚至情懷;對消費者而言,驚喜不再,吐槽小米頗多。可米4的工藝在手機行業中已經顯得有些落伍,而對于一家文化根基并不深厚、品牌并不強勢的企業來說,情懷又不是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時重點考慮的因素。
目前市場上與米4類似配置的產品已不鮮見,如中興努比亞Z7、華為P7、魅族4、一加手機等,消費者選擇的余地多,小米不再一枝獨秀。甚至在某些方面,米4已經落后競爭對手,如米4前期開售的版本不支持4G網絡,只有聯通3G和電信3G版;而中興努比亞推出的Z7系列則是支持雙4G和3G全網通,也就是說,努比亞手機既支持移動4G也支持聯通4G,更支持移動聯通電信的3G服務,還雙卡雙待,一款手機基本上能支持所有網絡服務(除了電信4G)。在價格方面,魅族M4在配置不相上下的情況下,定價為1799元,比米4還便宜200元,超高性價比。9月12日晚,魅族總裁白永祥開微博宣布MX4預訂量超770萬,這一勢頭,已趕超當年小米玩的期貨營銷了!
對于大多數手機用戶來說,性價比仍然是選擇手機品牌的重要參考因素,而先前購買小米手機的用戶,絕大部分也不是小米的忠實粉屌絲,更多的是圖超高性價比去的。面對性價比的不斷缺失,市場上又有眾多可選擇的品牌,為發燒而生的小米,也在逐步退燒,甚至不再發燒了。
技術實力——小米積累還太少
最初幾年,小米憑借發燒級的配置吸引了無數消費者關注目光,但如果小米長期沒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術優勢,極易被別人超越。米4發布會上雷軍花了一個多小時在講解一塊鋼板的藝術之旅,強調其外觀及材質的設計,核心配件幾乎沒有過多談及,而這款鋼板早在4、5年前就已經被其他廠商使用。從這次發布會當中我們可以窺探小米目前的技術實力還比較淺薄。小米依然只是硬件組裝的設計師,關鍵配件如芯片、攝像頭、電池、面板、通訊模塊等無自己的核心技術。盡管小米MIUI生態已經形成了比較領先的優勢,但在當前智能手機市場全面競爭的環境下,消費者對品牌的依賴性并不高,在軟件、硬件和服務方面,其他廠商都有勝出的機會。
無核心技術優勢,極容易受人牽制,亦被競爭對手超越。小米其實在這方面就有過經歷。米3移動版使用的是NVIDIA Tegra 4處理器,隨后紅米手機芯片也采用M T K解決方案,而非高通驍龍芯片。穩固了高端市場的高通那時正努力推廣驍龍200、驍龍400,然而驍龍400直接面對的競爭對手就是MTK四核手機芯片。紅米的推出,壓縮了高通驍龍400的生存空間。幾個月后發售的米3聯通版臨陣變臉,處理器從此前發布會上宣稱的高通MSM8974AB變成了MSM8274AB,最直接的變化就是從4G/3G/2G的5模基帶變成了只支持WCDMA,米3電信版也從MSM8974AB變成了MSM8674AB。根據小米的解釋,變臉的主要原因是高通產能不足,高通亦出面聲明說描述時用MSM8974取代MSM8X74是正常的。但產能不足之說被同期上市的聯想、中興、VIVO等手機攻破,因為同期高端手機除小米外全部裝備了MSM8974AB處理器。
若說起MSM8974AB和MSM8274AB的區別,關鍵就在基帶芯片上。就因為基帶芯片,米3從4G手機降格成為3G手機。4G在米3上市的時候并不成為什么問題,但在米4上就成了最嚴重的問題了,因為現在4G網絡在大城市已經開始普及了。作為招惹高通的下場,在這個4G時代,小米依然只能讓自己的旗艦手機繼續漫游在3G網絡上,不賣完3G版米4,就不會有4G版上市。但用戶得知會有4G版,就不會愿意花同樣的錢買3G版。不管米4的預約搶購被宣傳的多么火熱,小米剛剛發布的旗艦手機已經跌入了這個死循環當中。這就是小米受制于人的下場。
相比而言,國產品牌華為、中興等都有自己比較完善的研發和供應鏈體系,如華為擁有獨立研發芯片和通訊技術的優勢,華為海思Kirin現在也已成熟,而中興作為通訊行家也擁有手機通訊技術的優勢。國外品牌三星和蘋果則擁有更為強勁的技術研發實力,無論是芯片,還是面板等。
近日在天津舉辦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董明珠又重提與雷軍的10億對賭,她認為:只是一味的模仿別人而沒有核心技術,這樣的企業不可能成為領軍企業。其實大企業能夠走到現在,在技術上往往擁有自己的殺手锏,這樣才能避免受制于人,小米在技術的道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品牌定位——“屌絲手機”已成為其品牌標簽
小米手機最初定位在1999元的價格,位于手機價格的中間位置,價格往上走,能往中高端品牌發力,價格往下走,品牌則容易淪為屌絲手機。小米為了搶占更廣大屌絲市場,在2013年8月份推出了定價799元的紅米手機,紅米手機一經推出,受到了無數屌絲的歡迎和搶購,這使得小米很快被貼上了“屌絲手機”的標簽。另一個例子可以佐證小米屌絲手機的身份,在2013年度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典禮現場,雷軍問現場的所有嘉賓,有多少人在使用小米手機,結果只有2人。
對于多數普通青年人而言,選擇自己的第一部手機往往在于性價比和價格優勢,他們收入稍高后會選擇更好的產品和品牌。這就如同汽車行業一樣,普通青年第一輛車多以國產車為主,經濟收入稍高后,會選擇性能更好的國外品牌。小米手機將自己定位成屌絲手機很危險,小米手機的忠實粉屌絲很少,絕大部分用戶都是圖低價格、高配置。低價格并不能贏得忠實粉屌絲,一旦屌絲粉屌絲收入增長后,就很容易就拋棄屌絲品牌。筆者身邊使用過小米1代或2代產品的一些年輕人,幾乎無人再2次購買小米手機。
手機代表了人的身份,蘋果手機代表時尚、科技,作為屌絲,估計沒有幾個人愿意一輩子背著屌絲的身份,誰都想轉換成高富帥吧?現實中很多蘋果用戶都喜歡拿蘋果手機炫耀,以擁有一部蘋果手機而感到自豪,但幾乎看不到有人拿著小米手機去炫耀。從蘋果手機來看,好的產品,哪怕價格高一點消費者也愿意追逐,這也是為什么屌絲群體中有很多一部分收入增長的人也愿意高價購買蘋果手機的原因。對于屌絲和高富帥而言,好的產品大家都是愿意去追逐的。
小米將自己定位成屌絲品牌,非常危險!
營銷策略——容易被模仿和超越
小米厲害之處在于營銷,其營銷手段可以貼上“饑餓營銷、粉屌絲營銷”的標簽,這是其引以為豪的。可殊不知,在企業競爭中,最容易被模仿和超越的就是營銷。
對于粉屌絲營銷而言,雷軍曾舉過一個例子,小米有50萬發燒友,這50萬人憑借強大的口碑傳播,每個人又能影響到100個人,其粉屌絲最起碼就有5000萬。在小米推出米1、米2的時候,因其那時擁有超高性價比,確實有很多人熱衷于購買小米手機,但真正的忠實粉屌絲并不多,比如米3推出后,因不具備令人驚喜的配置,很多所謂的“米粉”就流失了。
對于一家成立時間不長的企業來說,維持粉屌絲忠誠度的首先是產品,在產品之上是文化情懷或品牌,而要上升至情懷或品牌,則需要許多代優秀的產品去凝聚粉屌絲的心。蘋果手機雖然近幾年推出的產品有些讓人感覺不到太多的驚喜,但蘋果的品牌已經深入人心,消費者也愿意降低標準去接受,而目前小米還遠達不到這一點。從米3、米4來看,小米的“粉屌絲營銷”有些失靈了。此外,現在已經不是只有小米一家在做粉屌絲營銷,“中華酷聯”已經覺醒,魅族、錘子、一加、OPPO、VIVO也都利用自己的優勢吸引大量粉屌絲;就拿魅族來講,9月12日晚上,魅族老總公布其最新一代產品M4的第一輪的預定量超過了770萬人。
饑餓營銷為小米初期的成功立下了汗馬功勞。小米的期貨模式一般前期公布價格,但限量出售,因為那時各種配件的采購成本較高,等到各配件價格降下來后,再大賣特賣爭取高利潤。事實上,不可否認的真實情況是,曾遭消費者瘋搶的小米手機,在消費者屢次抱怨“搶機難”的痛苦中走向停滯。小米3的連續降價清理庫存反遭冷遇,就很好的證明了這一點。與此同時,在競爭更激烈的智能手機市場,購買人群已經發現,小米手機并沒有那么高的性價比了,市場讓他們擁有更多的產品選擇。小米的饑餓營銷模式也風光不再!
7月22日米4的發布,暴露了小米在研發能力、工業設計能力等方面的弱勢,米2銷售1740萬臺,米3銷售1050萬臺,米4的銷量預計會與小米3持平,甚至低于小米3的銷量,小米4會成為小米手機滑鐵盧的開始嗎?雷軍1000億的夢想會實現嗎?和董明珠的10億對賭,會在2015年或2016年實現嗎?恐怕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