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陶塑,是陶質的雕塑藝術品,始于秦漢時期,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的西安秦代兵馬俑是陶塑的主要代表。陶塑的出現為我國雕塑史和陶藝史上譜寫了光輝燦爛的一頁。
中國陶塑早在新石器時代,這種藝術形式便已出現。秦、漢兩代已有很大的發展,質樸勁健是其主要特征。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戰爭頻繁,社會動蕩,陶塑藝術發展緩慢。到了隋唐、盛唐時期,社會經濟空前發展,貴族階層厚葬之風盛行,作為隨葬明器的陶塑在藝術上取得快速發展。
宋代以后封建社會進入后期和末期,隨著社會思想意識的轉變,宗教信仰較之以前逐漸淡漠,對于死后的墓葬禮儀也趨于簡化,盛行了千余年隨葬陶塑的習俗,逐漸為紙扎人馬所替代,古代陶塑藝術隨之步入尾聲。
陶塑可分為兩類,一類是日常生活用具及其模型,陜西華縣太平莊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鷹鼎,即是實用和藝術相結合的作品,而秦、漢以后流行的灶、屋、井、柜、倉、桌椅等器物則是日常生活用具的模型,專作明器;另一類是以人和動物形象為主,如虎、豬、羊、鷹、鳥頭、人面塑像等。裴李崗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中都有出土,漢至唐代彩繪陶、鉛釉陶及彩色釉陶的制品最為著名,主要用于陪葬。清代宜興、石灣等窯分別流行各式瓜果的紫砂象生器及各種人像陶塑。
秦兵馬俑
陜西西安秦代兵馬俑的發現被譽為“世界第八奇跡”。秦代兵馬俑在藝術表現上運用嚴格的寫實手段,制作上采用模、塑結合的手法,運用塑、捏、堆、貼、刻、畫等多種技法制作而成。秦代兵馬俑,由剛毅肅然的將軍,牽韁提、凝神待命的騎士,披堅執銳、橫眉怒目的步兵,持弓待發、目光正視前方的射手以及那風神嬈駿、橫空出世的戰馬,共同組成的軍陣,張揚著力量的神勇,令人回想起那硝煙四起的金戈鐵馬的戰國時代,想象著秦國軍隊那種風巻殘云、吞吐日月、橫掃大江南北的軍威,它盡管是一個軍陣,但它卻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主旋律,形象地記錄著當時的歷史。
漢代陶塑
漢代經濟得到恢復,社會各方面都得到發展,呈現出與秦代不同的時代特征。陶塑的內容和藝術風格,也隨之發生變化,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其場景的塑造,都不像秦代陶塑那樣注重寫實,力求形態的逼真和細節的刻劃,而是注重從總體上把握對象的精神內涵,注重傳神之處的刻劃,不拘細節的真實,強調動勢和表情語匯在形象塑造中的作用,表現出一種豪放雄邁、飛揚流動的美學格調,而這正是漢代的時代審美特征。東漢最有代表性的陶塑是成都天回山出土的“說唱俑”。
唐三彩
“唐三彩”所表現的激揚慷慨、瑰麗多姿、壯闊奇縱、恢宏雄俊的格調,正是唐代國威遠播、輝煌壯麗、熱情煥發的時代之音的生動再現,宋代陶瓷藝術的俊麗清新,正是那個時代審美習尚、哲學觀念的反映,明清時期的斑斕與柔麗,是社會生活與審美觀念使然,改革開放以后的雄俊、奔放也是這個時期的政治、思想、觀念、生活綜合作用的結果。
陶塑瓦脊
陶塑瓦脊,又叫“花脊”,被廣泛運用于屋宇、廟堂、宮觀等建筑的屋脊裝飾上,故稱為“瓦脊”,采用陶塑人物、動物、花卉進行裝飾,體現了嶺南地區漢族民間建筑裝飾濃郁的地方特色。
瓦脊藝術使屋頂有崇高感,使建筑有豐富華麗的外天線,代表作是廣東佛山祖廟。屋頂上栩栩如生的琉璃陶塑故事人物瓦脊,以獨具特色的陶塑和木雕最突出,所刻劃形態各異的人物共計不下上千個。這些巧奪天工的工藝品,無論從設計造型上,藝術性、思想性上,均體現了當地民間工藝的精湛技藝和卓越成就。因而,佛山祖廟贏得了國際友人“東方藝術之宮”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