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當前高職教育教學模式的現狀、特點及存在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了高職教學模式的創新點,以及實現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是教學模式的不斷創新和完善。
【關鍵詞】高職;教育;教學模式
發達國家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已形成較為完整的體系和各具特點的教學模式,我國的高職教育雖然起步較晚,但經過重10多年的實踐與探索,也初步提出了一些適合國情的高職教學模式。為了使我國的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可持續發展,對國內外典型的高職教學模式進行比較研究和創新研究,對于深化高職教學改革,進一步充實、完善和深入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高職教學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一、國內高職教學模式
從文獻資料和有關報道來看,國內探索的高職教學模式大概有:“五階段周期循環高職教學模式”、“產學研結合模式”、“產教結合模式”以及傳統的“三段式”教學模式等。在這些模式中,我們認為“五階段周期循環高職教學模式”(簡稱:五階段職教模式)較為科學、系統,具有一定的創新性。下面主要對該模式進行介紹。
“五階段職教模式”是借鑒國外先進的高職教學模式,結合中國國情,在全面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從“市場調查與分析、職業能力分析、教學環境的開發、教學的實施、教學管理與評價”等五個階段,做了較為深入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并運用教育學、心理學、教育技術學、課程設計理論和一般系統理論、營銷學\技術經濟學、質量管理學等現代科學理論,設計開發的一套較為完整的、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點的能力本位高職教學培養模式。這一模式分為五個基本階段,具有周期循環提高的特點,我們稱之為“五階段周期循環職教模式”。
“五階段模式”的內涵:
第一階段:市場調查分析階段。此階段的工作分為兩項:一是市場調查,主要研究國家特別是本地區的有關政策,調查人才市場需求,正確作出專業設置的決定;二是專業開辦的可行性研究,就是根據人才需求,決定培養方式、學制等,并進行經濟分析,決定是否開設此專業。
第二階段:職業分析階段。經過市場調查分析,確定了開設的專業,就需要研究專業培養目標。根據職業教育能力本位原則,應用職業能力和素質分析方法,進行培養目標專項職業技能和素質的分析。各個專業從現場聘請優秀第一線人員對職業崗位進行分析,確定某職業和崗位所需的能力領域(Area of competencies)和技能(skills),并最終形成一份職業能力圖表。
第三階段:教學環境開發階段。由教學環境開發專家\行業專家和教師組成教學環境開發小組。(1)開發教學軟環境。①技能分析,對職業能力圖表中的全部技能進行分析,列出每一個技能的全部操作步驟與活動內容:必須夠用的理論知識;工作態度;考核評價標準;用到的設備、工具、材料與人員及安全須知。②技能組合分析,通過技能分析將相近的便于一起教學的技能組合在一起,制定課程教學大綱并形成課程體系。③教學進程計劃開發,按教學規律和技能形成規律,將各個課程和技能按學期排列。④技能整合學習指導書的開發,為了使相關的一組技能形成能力,針對這一組技能開發一份學習指導書。(2)開發教學硬環境。包括①教室的設計;②實訓、實驗場所的設計;③資料室的設計;④實習基地的建立。
第四階段:教學實施與管理。教學實施過程分為四個階段:①入學水平測試。②制定學習計劃。③實施學習計劃。④成績的考核與評定。教學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根據職業教育特點,增設市場、教學開發與評估和學生就業咨詢等部門;②教師由知識的傳播者轉變為學習活動的管理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主動的學習者。③教學設施設備和工具等要存取使用方便,便于指導教師觀察指導學生的學習活動。④建立健全學生學習檔案管理制度。
第五階段:教學評價與改進。教學評價是職教模式周期中,承上啟下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教學評價必須標準化、規范化和制度化,以保證模式的順利運行和周期提高。教學評價包括:學生培訓目標評價、教學環境評價、教學過程評價、教師評價和教學評價的評價等。
二、高職教學模式的創新研究
(一)課程觀的創新。
學科課程論、活動課程論、問題課程論、個性課程論等各種課程觀,都有其特長和一定的適用條件,實踐中也不是單一的課程觀的使用,高職的課程觀在采用能力本位課程觀的基礎上,更應朝著多元整合型”方向發展。因此,吸取各種課程觀的長處,形成一種“多元整合”課程觀,可能是適應多元、多變的現代化和高技術時代的一種上策。
(二)課程結構的創新。
課程結構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體現在課程計劃方案中的專業定向結構,它反映了在一定的學制年限內,學生所面對的專業范圍的變化和專業方向的選擇;第二層次是指課程中不同性質(常以文件、技術基礎和專業課為區分方式)和不同教學內容要素(通常以知識、技能、態度和能力、個性為區分方式)的各科目在縱向(時間維度)和橫向(空間維度)的排列組合結構;第三層次是指一門或若干門相關課程中具體的教學內容,根據某種方式和準則的編排結構(如#8226;廣域課程”或“綜合課程”中的內容結構)。高職課程結構應努力實現綜合化和模塊化。高技術要求學生能夠跨學科地掌握寬廣的知識面,而單學科的課程結構,不僅因門類多而加劇時數的膨脹而擠占實踐教學的時間,更會造成不必要的“過度學習”的浪費,而且還割斷了學科之間的聯系,難以形成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綜合能力,造成“學而無用”。將相關學科適當綜合化,既發揮了學科課程的特長,又能克服原有以單科分段為主要特征的“剛性”結構的弊端,符合高技術和現代社會發展的要求。課程模塊化也可實現課程結構的柔性化,使多功能地、高效地、更靈活地適應高技術發展多種要求,也適應課程個性化的要求。
(三)教學內容價值取向的創新。
1.在知識領域。首先,要處理好理論知識和經驗知識的關系。那種認為“高職只需強化理論知識”的觀點是不確切的。必須在知識的價值取向上將理論知識與經驗知識并重。高職教育中應防止輕視經驗知識的絕對價值;當然,也不能產生相反的傾向。第二,在知識的選擇上,要適當加強基礎知識。根據培養目標要求,適當加強文化基礎知識和技術基礎知識(理論的與經驗的)是有必要的,有利于提高高職人才的適應性。第三,要加快知識更新。第四,要擴大知識面。
2.在技能領域。由于社會和生產技術的發展,各類教育對技能都有新的要求,只是在性質和水平上不一致。技能不只有水平(熟練程度)的差別,還有類別的區分,因而,對不同類型的教育,各類技能的價值是不同的。技能可分為:再造性技能(應用程序或算法:對一個已知的“問題”類型應用某種已知的程序或算法。如減法、造句。);創造性技能(應用理論和策略:解決#8226;新問題”、“發現”一種新程序,如證明定理、寫作等。);動作技能(身體動作與感知等:感知動作技能、重復性或自動化的動作,如打字、跑步。);智力技能(決策、問題解決等:“策略”技能或“計劃”技能,如文件頁面設計、踢足球)。
(四)其他方面的創新
高職教學模式的創新,除重點考慮以上幾方面外,還應注意以下內容:(1)高職教學模式的構建應有利于降低辦學成本;(2)教學模式中應注意優化專業設置;(3)整個教學模式的教學軟、硬環境要有利于職業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石偉平.比較職業技術教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杜,2001.
[2]譚移民、錢景舫.綜合職業能力的課程觀U]。職業技術教育,2001,31
[3]鄧澤民、陳慶合、郭化林.十年磨一劍[J].職教論壇,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