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學政治課堂在很多人看來都是枯燥乏味的,這主要是因為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問題。新課改背景下,政治課堂需要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中走出來,使之富有活力,但其中的途徑又是相對理論化的。為了使政治課堂更有生命力,本文主要從學習興趣、教學情境和生活化教學幾個方面進行闡釋。
【關鍵詞】政治課堂;興趣;教學情境;生活化
中學的政治課堂歷來似乎都躲不開“枯燥”、“乏味”、“說教”等評價字眼,看起來好像越來越缺乏活力。隨著新課改的深入,如今的政治課堂正在轉型,許多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取代傳統單調的教學方式。雖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總體上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需要努力的地方也還有很多。
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傳統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很難對政治課堂產生興趣,即便有興趣也很難持久,如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政治課堂首先遇到的問題。贊可夫曾講過:“教學中一旦觸及學習的情感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于教學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在政治課堂中比較可行的方法是通過語言和多媒體兩個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不管是初中的思想品德還是高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內容的理論性都比較強,不少知識點的闡釋都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透徹。如果在這種情況下政治教師還是照本宣科地講解,哪怕這過程中講得確實很到位,但學生對此必然不感興趣。語言本身就是一種藝術,就看是否掌握了運用這種藝術的方法。教師可借助恰當的方法使政治課堂的語言變得生動形象、富有幽默感。教師的教學工作離不開的是與學生的對話,通過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個雖保守但有效的方法。教師對知識點的講解應注重引導而不是干巴巴的理論解釋,把生活中的案例穿插其中,同時應有抑揚頓挫的語調。對于中學生來說,用理論解釋理論是很難聽懂的,通過生動的講解、形象的比喻,學生對理論性強的知識點就比較容易理解,同時也會被教師的語言風采所折服,在此基礎上學生自然會對政治課堂產生興趣。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經濟的發展,現在的教育條件相比之前先進不少,大部分學校都已經可以進行多媒體教學。多媒體的使用對于教學來說是一個不小的進步,可以輔助教師把一堂課上得更充實,也能體現課堂的生命力。在過去,除了一些理科的實驗課之外,大部分的教學基本上局限于一本書、一張黑板,學生掌握知識也基本上局限于識記和題海戰術。在今天,多媒體可以使教學方式變得更有新意,圖文并茂、試聽結合可以使學生注意力提高,保持著較濃厚的學習興趣。教科書的知識點通過圖片、音頻和視頻等方式傳遞會讓學生的感官神經得到刺激,從而使其感性認識得到提升。同時在此基礎上,可以把書本較為陳舊的案例替換掉,把新的內容補充進去,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使課堂變得更加充實。
為了使政治課堂更有生命力,除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外,創設教學情境也是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在新的教學理念下,創設教學情境無疑是重要的教學手段之一。創設教學情境對教師素質是有較高要求的,較好的教學效果以及富有創意的教學創造往往是教師素質的體現。對于中學政治教師,專業知識的扎實和社會知識的豐富是必備的條件。只有這樣才能及時發現新的社會熱點,從而轉化成新的教學材料,為政治課堂的時效性打好基礎。扎實的專業知識可以使教師看問題更有深度,對于教學過程中碰到的疑點或學生的疑問,可以及時而準確地解答。當然,創設教學情境不能僅僅是教師的觀點,還要考慮學生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也應該尊重學生的意見,這種情況下的教學情境才有利于教學的進行。除此之外,創設教學情境對教師的組織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教師在創設情境之后,學生的討論、疑問肯定會隨之而來,此時教師對課堂的把控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政治課堂的節奏和政治教師的組織能力息息相關,如果把控不好很容易使課堂教學偏離中心。當然,創設教學情境還需要考慮學生的心理需求,教學情境應該具有新穎性和時效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應該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激起學生的興趣,使其容易接受和理解。最后,教學情境的創設要精而不濫。如果時時刻刻都處于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之中,學生會產生逆反心理,不僅不會配合老師,反而會覺得課堂的情境過于泛濫,這種情況下創設教學情境的效果就已經蕩然無存了。此外,教師所用的材料應該選擇學生不太熟悉的,只有這樣的材料才能使學生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動力。在知識點的講授過程中,教師可以適當地通過音頻、視頻、圖片資料等方式代替單調的講解。
創設教學情境離不開的是教學課堂生活化,在新的教學理念下,政治課堂生活化也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政治的生活化教學需要政治教師對教學內容有深入的了解,而且生活化教學往往會圍繞著一個確定的方向展開,這就對教學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高中政治,主要是經濟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哲學生活四個板塊,不同的生活內容可以相應地放入不同的版塊之中。這樣可以使教學內容和生活實際聯系在一起,學生不僅不難理解其中的知識點,而且還會對政治課堂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達到一種良性循環的狀態。
以往的政治課堂總是更多地關注教材以及其他文本材料,很少關注直接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的內容。不僅如此,在以往的政治課堂中,為了追求德育效果而使其中充滿了不少的虛情境和假命題,這些教學情境是很難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會讓學生從中學會生活,學會運用知識指導實踐,這正是新課改下課堂教學的目的所在。在生活化的課堂中,教師和學生既是學習者也是合作者,這種情況下的教學效果必然會比較明顯。在新課標的要求下,課堂教學應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生活化的教學正體現了這種緊密的關系。學習的內容其實大部分都來自生活本身,把課堂建立在生活的基礎上非常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理論知識和生活現象相結合必然會讓政治課堂更有生命力和說服力,使學生更加愿意關注生活、思考生活。
要讓政治課堂更有生命力,首先要讓學生感興趣,如果學生對政治課堂不感興趣,其他的方法再多都難以派上用場,教學理念再好都難以發揮作用。其次要創設恰當的教學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直接關系到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包括教學的進度、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和運用等。課堂教學生活化則是更高的要求,這關系到課堂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和教師對課堂的把控能力息息相關。上好政治課的方法不在多而在精,用好現有的教學資源,恰到好處地運用教學方法,使政治課堂富有生命力的目標將不再遙遠。
參考文獻:
[1]吳鐸.中學思想政治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艾詩根.生命化課堂教學[J].南昌:江西教育科研,2007,9.
[3]項久雨.思想政治教育價值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郝德永.課堂研制方法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