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學結合的以職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運作平臺的教育模式理念很切合實際。工學結合作為一種新的模式更適應社會的發展需要。
【關鍵詞】工學結合
當前,高職高專教育成為社會關注的熱點,面臨大好的發展機遇。同時,經濟、科技和社會發展也對高職高專教育人才培養工作提出了許多新的、更高的要求。社會對人才需求的類型及社會經濟發展依靠四種人才:學術型、工程型、技術型和技能型。學術型人才主要任務是探索和發現新原理,研究客觀規律,將客觀規律轉化為科學原理和學科體系;工程型人才主要從事將科學原理及學科體系知識轉化為設計方案或設計圖紙;技術型人才主要從事將設計方案與圖紙轉化為產品;技能型人才則主要依靠熟練的操作技能來具體完成產品的制作。工學結合的以職業為導向,以提高學生就業競爭能力為目的,以市場需求為運作平臺的教育模式理念很切合實際。
根據美國1961年出版的《學習與工作相結合的大學計劃》一書中的調查認為,工學結合教育模式給學生帶來了以下幾方面的利益:
(1)使學生將理論學習與實踐經驗相結合,從而加深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認識;使學生看到了自己在學校中學習的理論與工作之間的聯系,提高他們理論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2)為學生提供了通過參加實際工作來考察自己能力的機會,也為他們提供了提高自己環境適應能力的機會。學生們親臨現場接受職業指導、經受職業訓練,了解到與自己今后職業有關的各種信息,開闊了知識面,擴大了眼界;
(3)使學生經受實際工作的鍛煉,大大提高了他們的責任心和自我判斷能力,變得更加成熟;
(4)有助于學生就業的選擇,使他們有優先被雇主錄取的機會。
近幾年來,對“如何結合”這一問題各地做了許許多多有益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總結出了不少具體的結合方式。工學結合的模式很多:訂單培養式、項目驅動式、學工交替式、校企融合式等四種方式。“訂單培養式”是指用人單位提出人才需求標準、數量和培養期限,由職業技術院校和企業按照協議(甚至以合作企業名稱命名“冠名班”)進行人才培養的辦學模式。這種模式的最大優點是既滿足了企業的實際需求,也解決了學生的初次就業問題。“項目驅動式”是指校企雙方通過具體的項目作為媒介進行合作,來調整相關專業的定位和培養目標,制定和完善理論教學體系和實踐性教學體系,并在項目合作過程中完成教學培養工作。“學工交替式”是指把學生的學習和實習分段交替進行,一個學期在學校學習文化理論知識,一個學期下企業實習。學生在實踐期間,一切按企業的規章制度執行,企業按新員工的標準考核學生,給予學生相應的津貼。這種模式實際上是項目化教學、半工半讀、訂單式等培養形式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校企融合式”是指通過將企業的培訓中心與學校的相關專業教研室融為一體,采用校企雙方交叉兼職、專業共建、師資互通、資源共享、成立培訓學院等一系列校企合作措施,共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
這些模式都有其一定的局限性。原因是由于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緊密結合的運行機制尚未建立,高職院校在教育教學改革、實習實踐、就業等方面面臨著諸多困難。基本上是學校“苦心經營”,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廣為尋找企業“訂單”,尋找實訓基地,努力培養適銷對路的畢業生,而行業企業缺乏主動性、積極性。現在的工學結合都是個別行為,推行起來成本高、效率低。工學結合的前提是要發揮校企兩方面的積極性。
高等職業院校要按照教育規律和市場規則,多渠道、多形式籌措資金;要緊密聯系行業企業,通過校企合作,不斷改善實訓、實習基地條件。使校內生產性實訓、校外頂崗實習比例逐步加大,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
因此,高職院校大力推行工學結合培養模式,是新形勢下高職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加快高職教育發展的根本出路。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必須強調以學生為本,按照國際高職教育發展的慣例和終身教育思想,培養高素質的技術應用型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工學結合是將學習與工作結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在校內以受教育者的身份,根據專業教學的要求參與各種以理論知識為主要內容的學習活動,在校外根據市場的需求以“職業人”的身份參加與所學專業相關聯的實際工作。大力推行工學結合,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龍德毅.在繼承中發展在實踐中創新——天津工學結合職業教育模式研究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6,(32).
[2]陳纓之.創新高職教育模式?人才培養不拘一格[N].浙江日報,2007-01-2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