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會計職業道德》是中職會計專業學生必修的專業核心課程,對培養學生職業道德和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問題在于《會計職業道德》課程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教學方法陳舊,課堂的有效性差。據此,本文提出了一些相應教學對策,力求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達到培養學生的職業道德的目的。
【關鍵詞】中職;會計職業道德;教學模式
《會計職業道德》是研究會計職業活動中應遵循的、體現會計職業特征的、調整會計職業關系的職業行為準則和規范的重要基礎課程。中職會計專業開設《會計職業道德》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從事會計工作的行為規范,提高他們的職業素養和專業能力。但是,《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情況并不理想,教學有效性比較差。因此,我們要認真分析會計職業道德教學存在的問題,準確進行問題的歸因,采取相應的對策,提高會計職業道德教學的有效性。
一、《會計職業道德》教學的問題及歸因
全面、真實、科學地研究分析中職學校《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現狀是采取相應教學策略的基礎。為此,筆者通過學生問卷調查、教師座談交流的形式對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狀況進行了調查,并歸因如下。
第一、中職生文化知識基礎比較差。中職學生總體上知識基礎比較差,學習的積極性不高,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理論性比較強的課程缺乏學習興趣。《會計職業道德》內容比較抽象,學生一看就害怕,缺乏學習興趣,很難集中精力投入學習。加之他們閱讀理解能力不高,接受起來確實比較困難。
第二、教師對《會計職業道德》教學定位不準確。由于職業教育的主流價值是“以就業為導向”,中職學校比較重視學生會計專業能力的培養,忽視會計職業道德培養的現象是比較普遍。在課堂上對專業知識和技能進行重點、詳盡的講解,對涉及職業道德的內容進行簡單宣讀,沒有引起學生的重視;學校沒有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放在應有的位置,教師更沒有將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從而導致學生忽略了會計職業道德的學習。另外,教師、學生對職業道德的重要程度認識不足,認為職業道德是工作以后的事情。
第三、教學觀點和方法比較陳舊。傳統的教學觀點和方法嚴重地影響了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學習興趣。教學是以教材為主,以教師為主體,教師傳授知識的主要方法是“滿堂灌”、講授法等傳統教學方法,課堂上都是教師在“照本宣科”地讀,難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課堂上,教師不注重師生的互動,難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情緒,課堂的學習氛圍顯得毫無生氣,同時也不注重知識與現實社會生活聯系起來,使得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的課堂學習失去了吸引力。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們認識到:學生的基礎差是課堂教學有效性差的客觀原因。教師的教學定位不準確和傳統的教學觀點、方法是教學有效性差的根本原因。因此,《會計職業道德》的課堂必須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改變課堂的教學、學習面貌,才能提高我們的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會計職業道德問題教學的對策
針對以上《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情況,筆者根據對中職會計有效性課堂教學的研究,結合我校具體的教學情況,有效地組織了教學。
1、構建小組合作的學習模式,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與其他的職業技能教學是有所不同的,它需要學生通過學習把情感信念、道德規范轉變為內在的思想,所以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發展為本。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重視《會計職業道德》這門課程。引導學生積極進行小組合作、自主學習等學習方法,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
在《會計職業道德》教學的課堂中,筆者構建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模式,即教師給出具體的案例,提出學習目標,布置學習任務——學生自主分析,小組學習討論——小組完成任務,展示成果——小組自評、互評,師生共同歸納。如以下案例:A電子公司會計張因工作努力,鉆研業務,積極提出合理化建議,多次被公司評為先進會計工作者。張的男友在一家民營電子企業任總經理,在其男友的多次請求下,張將在工作中接觸到的公司新產品研發計劃及相關會計資料復印件提供給其男友,給公司帶來一定的損失。公司認為張不宜繼續擔任會計工作。請問:張違反了哪些會計職業道德要求?哪些部門可以對張的違反行為進行處理?首先,教師對學生進行分組;然后,學生可以根據案例和任務進行小組討論、分析;再次,各個小組派代表到講臺上展示自己小組的成果;最后,小組對自己的成果進行自評和對其他小組的成果進行評價,師生針對各組成果進行歸納和補充。這樣,學生在課堂上就不再只是一個聽眾,而是通過小組討論分析案件,從中加強對職業道德的認識。
運用這種教學模式,要注意以下幾點:首先,呈現的案例和布置的任務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其次,要注重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滲透其思想意識里;最后,要加強小組合作學習的組織,小組合作的基礎是要求每個學生都要自主學習和思考,相互啟發來鞭笞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他們的職業道德責任心。
2、堅持就業導向,突出職業教育特色
學校《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與培養目標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中職學校的培養目標是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在會計專業的教學中,不僅要教導學生專業的技能,還要培養他們的職業道德,以適應會計工作崗位的要求。
首先,教學內容要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如:一方面,講授本地區會計工作者在職業道德上優秀表現,特別是由本校出去的會計先進工作者;另一方面,讓學生了解到本地區或本校的會計工作者在職業道德方面典型的反面例子,使學生從思想上意識到,會計職業道德在真實的職場上所擔任的無形角色,加強學生的職業道德素養。
然后,堅持以就業為導向,把企業對人才的要求引入課堂。在教學中,學校邀請企業的會計工作人員走進課堂,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交流,讓學生更深一層地認識到職場上對會計職業道德的要求。另外,組織學生走進本地區的法庭,讓學生在嚴肅的法庭上直接參與聆聽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的案子,從中使學生對違反會計職業道德應承擔的法律后果有更深一步的認識,認識會計人員的法律責任。
3、加強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
大部分的中職學校并沒有設置專門的《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基本上都是為了考證才對《會計職業道德》的內容進行講授。學校應將《會計職業道德》的教學納入會計專業課程系統中,正確定位這門課程,使《會計職業道德》課程得到相應的地位,引起教師、學生對《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視,才能不斷地提高《會計職業道德》教學的課堂有效性。
在學校加強對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教學的同時,教師也要加強自己的會計職業道德的水平,如考取證書、離開教學崗位到企業的會計工作崗位進行實習等等。只有加強教師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才能更好地影響學生對職業道德的重視。
4、完善會計專業學生職業道德教育考核的評價
目前,中職會計專業的職業道德教育考核沒有一個成形的標準。其實,對學生的職業道德的評價對其的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好的評價是對他們的專業素養的肯定和人格的認同,差的評價能使他們在學生時代不斷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要求。筆者構建了學生“互評”的一種評價模式,評價項目有:誠實守信、客觀公正、堅持準則、愛崗敬業、廉潔自律、提高技能、參與管理以及相應的評分標準,具體的評價項目對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會有比較明顯的影響,從而更能引起學生對職業道德的重視。
總之,在中職《會計職業道德》教學中,教師必須正確面對教學的問題,科學地分析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師不僅要從學生身上找問題,也要從自身進行反思,特別是對教學方法和觀念上的反思,要在課堂上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