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中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對于語文水平的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都大有益處。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初中生的批判性思維有重大意義。批判性思維培養符合當今素質教育要求。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
一、核心概念界定
1.1 批判性思維
美國批判性思維運動的開拓者恩尼斯對批判性思維的定義——即批判性思維是為決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進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維。批判性思維是一種理性思維,主要包含三個組成部分:分別是批判性精神、批判性思維的基木技能和批判性思維的自我調節與監控能力。其中,批判性精神包括求真求實的精神、思想的開放性、思想的獨立性,對否定的自信性和樂觀性;認知的堅持性和成熟性;對事物的探究性與好奇心;還有時代、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等。
1.2 閱讀教學
李新宇在《語文教育學新論》中將閱讀定義為——閱讀是一種從書面語中獲得意義的心理過程,閱讀也是一種基本的智力技能,這種技能是取得學業成功的先決條件,它是由一系列的過程和行為構成的總合。
閱讀教學就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與教師共同去詮釋文章的表層以及深層的含義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更是彼此影響和相互促進的。語文教師不應是權威的解釋和判斷。尊重學生個人的閱讀體驗是語文閱讀教學的前提條件,尊重學生個性體驗才有真正的語文閱讀教學。
二、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培養
2.1 激發學生批判性精神
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第一步著眼于批判性精神的挖掘,讓學生有質疑的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激發初中生的批判精神。例如,人教版七年級的《走一步,再走一步》,學生通過自讀就能讀懂文章的故事內容及主旨,而運用批判思維教學法的語文老師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結果有了驚人的發現:文章第一自然段寫道“雖然時隔五十七年”,第四自然段又寫道“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來我一直有病”,這樣算來作者寫這篇文章是有六十五歲了,可是文章的課下注釋在介紹作者卻寫著(1927~1983),這意味著作者莫頓#8226;亨特只活了五十六歲。這樣的矛盾怎會出現在教科書中?倒底是誰錯了?作者自己記錯了?教科書印錯了?一連串的問題油然而生,教師再進一步引導學生大膽猜想,發散學生的思維,最后引導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論證自己的猜想……這一系列的引導過程中學生的質疑精神一點點被激活,學生的批判精神也在一點點激發。
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批判性精神時,教師須充分尊重學生個性差異,尊重他們有理有據的觀點,不能立即否定。例如,學習《背影》時,有的同學認為朱自清在寫《背影》作為有家室的、二三十歲的大男人太懦弱;有的同學認為《孔乙己》這篇課文結尾一句中的“大約”和“的確”這一組相互抵觸的詞使用不當等等。質疑的能力需要教師大膽的鼓勵更需要教師批判性的引導。
2.2 抓住契機,激發質疑
初中生的閱讀材料不外乎課本內容和課外讀物。對于課本上的內容都是經過相關的權威性篩選,教師應有思考、有批判精神,才能充分的利用課本上的文選,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發現思維閃光點,抓住不同角度出發提出的問題,引發討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調動起來,借同齡人之間不同出發點碰撞出的火花,順時、適勢地引導學生的思辨批判精神。
《背影》這篇課文是初中課本上一篇經典的閱讀篇目,懂得“教學相長”的教師,借學生智慧誘發思辨與批判。如教師講完《背影》這篇課文后,有學生疑問:既然父親買橘子這么不容易,作者為什么還要讓父親去買橘子,為什么不自己親自去?教師抓住這樣的一個角度組織了一場辯論賽,在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同時也教育了學生要孝順父母,這也符合目前新課標德育教育培養的要求。
批判與思辨是建立在廣泛的閱讀基礎上,學生僅讀語文教科書,批判與思辨能力難有很大提高,也難有真正的深度,所以閱讀的教學不僅是引導學生讀課內讀物,更要引導閱讀課外讀物。部分初中課文只是選取其中的一段,教師可讓學生在課下閱讀完整篇幅。教師還可引導家長與孩子同讀一本書,讀完后引導家長和孩子就內容進行討論,不同的年齡,不同的閱歷,對同一本書的感覺肯定有許多的不同,有不同就有爭論,有爭論就有批判。
總而言之,語文教師要善于利用各種契機引導學生的思辨與批準,只要有心,一定可以隨時發現,適時引導。
2.3多樣化的評價體系
傳統語文閱讀評判標準往往是統一的、泯滅個性的。然而實際情況閱讀的答案應該是多樣化的,只要學生的想法“持之有據”,教師在評價過程中就應該充分考慮。很顯然,教師不能只在課堂上要求學生發散思維,培養批判性精神,而在考試過程中就力求唯一的、統一的“標準答案”,這樣是對學生批判性思維的扼殺,不利于學生批判精神的培養。建立多樣化的評價體系能夠有效地激發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發展,有助于文本的多元化解讀。語文教師永遠追求“為什么”比“是什么”重要得多得多,有意得多。
三.培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批判性思維的意義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語言和思維分不開,批判性思維在以往的傳統的、應試的語文教學中沒有得到應有重視,國家已經認識到創新對于一個民族的重要意義,創新來自何處?來自教育,社會、學校、教育人員已經有意識地對學生進行這項思維品質的培養。批判性思維是從少年到成年成長過程中理性思維能力飛躍發展的內在機制,在中學時期培養批判性思維能為學生接受高等教育打下思維基礎,能順利地進行學習能力和任務的接軌。而文學作品,為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培養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在語文閱讀教學中開展批判性思維培養,是應該而且是必要的。
參考文獻:
[1]曹明海,陳秀春.語文教育文化學[M].山東教育出版社,2006.
[2]馮晴.閱讀教學與思維發展[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3]谷振詣,劉壯虎.批判性思維教程[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4]韓雪屏.中國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史大明.語文教學案例選評[M].學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