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民辦高校黨建起步晚,底子薄弱等特現實因素,民辦高校黨員志愿服務工作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黨員參與農村教育幫扶更是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如何利用民辦高校黨建資源優勢,創新民辦高校黨員與農村小學教育幫扶模式成為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踐行群眾路線有力法寶,也是一項新的課題。
【關鍵詞】民辦高校;農村小學;教育幫扶
農村教育幫扶工作是黨員志愿服務活動形式之一,是高校進行學生黨員教育的重要載體,是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的重要平臺,是高校學生服務社會、聯系群眾、提高社會責任感的重要途徑,更是新時期高校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要實踐載體,對促進大學生參與構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和社會和諧的“中國夢”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對于民辦高校而言,由于民辦高校黨建起步晚,底子薄弱等特現實因素,民辦高校黨員志愿服務工作處于摸著石頭過河階段,黨員參與農村教育幫扶更是一塊待開發的處女地,如何利用民辦高校黨建資源優勢,創新民辦高校黨員與農村小學教育幫扶模式成為民辦高校黨建工作踐行群眾路線有力法寶,也是一項新的課題。
一、創新民辦高校黨員與農村小學幫扶模式的必要性
1.是加強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現實需要。由于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發展歷程不長,再加上黨組織在學校中的影響力遠不像公辦學校核心領導作用,黨建工作容易淪為“邊緣性”工作,黨建工作活動載體較為有限,黨建活動大部分局限于理論學習、開會等傳統模式,活動對于黨員的引導力不足。通過創新民辦高校黨員與農村小學幫扶模式,可以發揮高校專業優勢,將黨員知識、技能等特長融入黨建活動中,讓民辦高校黨建工作成為鍛煉學生專業知識、鍛煉實踐能力的大好平臺,增強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的專業教育內涵。
2.是解決農村小學教育教育基礎薄弱形勢需要。目前,在城市兒童享有優質、精品教育資源同時,農村小學教育卻出現越來越令人擔憂的新問題:農村教育資源匱乏,師資結構嚴重失衡、學習交流機會較少,引發教育理念落后,造成部分現代教育設備成為擺設,浪費教學資源;農村小學留守兒童越來越多,隔代教育消極影響明顯,造成學生心理問題突出,而教師缺乏心理學理論,無法進行疏導,造成“問題”學生得不到解決。通過實施民辦高校教師黨員與農村小學幫扶模式,既可以發揮高校優質教育資源,構建民辦高校服務農村教育的平臺,體現民辦高等教育的公益性,也可以有效解決農村小學優質資源稀缺的問題,促進農村地區教育水平,達到雙方“共贏”的局面。
3.是構建民辦高校黨員與農村小學幫扶體系的內涵要求。目前,很多民辦高校都組織大學生黨員開展農村教育幫扶志愿服務活動,采取的模式主要有捐書、義務支教、個別輔導等傳統模式,但是這些方式對于農村小學教育而言只能起到“輸血”作用,讓學生受到暫時的好處,而不能達到“造血”功能,幫助農村教師掌握自我提高能力,讓學生長期享受教育幫扶的成果。
二、創新民辦高校黨員與農村小學幫扶模式的原則
1.專業性原則。在開展民辦高校黨員與農村小學幫扶過程中,要盡量避免做一些無技術、無專業含量的活動,無法真正體現教育幫扶的價值所在。因此,教育幫扶活動要充分體托民辦高校學生黨員專業優勢,將教育幫扶活動融入學生專業內涵,促使學生在對農村小學幫扶過程中鉆研專業知識,不段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把專業知識用于實踐中,提高他們專業認知能力,既“為他人輸血”又“自我造血”,讓學生能夠在教育活動中能夠受益匪淺。
2.教育性原則。目前,民辦高校大學生大部分來自家庭富裕的獨身子女,他們身上存在著理想信念淡薄、服務意識不強、做事不夠認真、過分關注自我、對服務群眾的理解逐漸弱化等問題。要充分利用教育幫扶活動,讓學生深入農村,了解農村,提高他們對社會的認知能力,變幫扶活動為黨性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過程,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3.實效性原則。在農村地區,由于教育資源的不平衡,農村小學由于教師隊伍結構老化、教學經費緊張、技術支持不足等原因,造成了農村小學存在教師教育理念落后、現代教學手段不熟悉、學生德育效果不明顯等現象。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教師很難取得教書效能成就感,學生也得不到優質教育機會,城市教育與農村教育差異越來越大。農村小學教育幫扶活動一定要深入調研學校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對學校進行幫扶活動,通過素質教育理念傳遞、教育手段培訓、心理健康教育培訓等方式,讓農村小學教師有效掌握先進的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增強農村小學的教育水平和教學效果。
4.長期性原則。農村教育幫扶不是一次、兩次活動就可以完成,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也是需要時間來進行。因此,推進民辦高校黨員與農村小學教育幫扶要立足民辦高校優勢,結合農村小學的實際情況,制定農村小學教育幫扶的切實可行的措施,要健全教育幫扶制度,把農村小學幫扶與民辦高校黨建工作相結合;創新教育幫扶模式,把教育幫扶內容整體規劃與民辦高校黨員教育途徑相結合;要因地制宜確立幫扶策略,努力實現幫扶工作的多層次化,使農村小學教育幫扶逐步納入規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的軌道。
三、創新民辦高校黨員與農村小學幫扶模式的途徑
1.電教技術培訓幫扶模式。目前,由于農村小學教師隊伍年齡結構老化,他們當中絕大多數沒有接受過系統的現代教育技術培訓,因此大部分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網絡知識普遍比較抵,不能熟練使用甚至根本不會使用計算機,造成農村小學生計算機課程無人教,或者現代教學設備荒廢等現象。因此,民辦高校黨員開展教育幫扶工作,可以依托計算機專業人才優勢,通過兼任校外計算機課教師、教師多媒體制作培訓、網絡資源使用培訓、計算機網絡維護等培訓等工作,幫助農村小學解決計算機專業教師缺乏、教師信息技術能力低等問題,使廣大農村教師掌握基本的計算機運用能力,促進教師的教育技術能力持續發展,讓農村小學生能夠和城市學生一樣共享優質教育資源。
2.心理健康教育幫扶模式。目前在農村中小學,學生家長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長過于溺愛子女,單親家庭、隔代看管、留守、寄養等情況較為普遍,加上大部分農村教師都缺乏心理學知識,對學生心理干預、心理疏導、德育措施都無法達到應有的效果,農村學校德育教育嚴重缺失,這樣一來,不少學生心理欠缺甚至扭曲,“問題”學生屢出不窮,德育教育現狀令人擔憂。在農村小學教育幫扶中,可以建立學生黨員兼任農村小學校外“輔導員”機制,開展小學生團隊活動、心理輔導活動課、趣味活動等豐富多彩的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幫助指導留守學生解決各種困惑和疑難,對其顯性和隱性的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他們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其健康和諧成長。
3.素質拓展互幫互助模式。民辦高校學生黨員他們思想活躍,樂于接受新式教育思想,對于素質拓展團隊訓練具有自身優勢,而農村小學教師恰恰缺乏這方面的知識和經驗。在教育幫扶活動中,成立教師黨員為指導老師,學生黨員為主要參與對象,對農村小學教師進行素質拓展方面知識傳授,并進行素質拓展現場模擬活動,通過活動既提高農村教師對素質拓展的認識,也幫助他們樹立了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的團隊精神,增強了農村教師團隊的合作意識。
4.義務支教模式。義務支教是農村小學教育幫扶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教育幫扶活動中,要突破以往的集中輔導模式,以集中授課和一對一親情輔導相結合的方式,注入創新和活力元素,試行“賞識教育”,通過開展多種寓教于樂的活動,例如我的夢想秀、趣味英語、游戲奧數、手工繪畫、語文常識競賽等饒有趣味的教學活動,增強老師與學生的互動,創造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同學們收獲到知識,并提高對學習的興趣,讓同學們增加自信心,不再膽怯,從而更好的與人交流。此外,學生黨員還可以與農村小學生結成對子,互相電話號碼或其他聯系方法,這樣可以長效幫扶他們,防止學生黨員一離開他們又回歸原位,力爭做到在學習上悉心指導他們,生活上關心幫助他們,努力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5.捐書助學模式。針對農村小學小學圖書經費短缺、財政撥款不足原因,他們圖書藏量嚴重不足,特別兒童新書、文學名著、科普讀物等符合中小學生年齡特點的圖書缺乏,遠遠不能滿足學生求知、求學的需求,學生黨員可以舉辦“捐書助學獻愛心”的活動,發動廣大學生共同關注、關心農村小學教育,為農村小學生捐書建立校園小圖書室,解決農村小學課外讀缺乏的困難,讓農村小學生通過閱讀課外書得到知識,掌握自我學習的途徑和方法,不僅得到了“魚”,更重要的是收獲了“漁”,為未來的健康成長成才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李金奇 袁小鵬,《城鄉教育一體化視野下的農村教育發展理念》,“城鄉教育一體化發展的國際經驗與本土實踐”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13-09-28
[2]張燕 余善云,《建立繼續教育城鄉幫扶機制的思考》,《重慶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02-25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