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科學教學情境,就是呈現給學生刺激性的科學現象,引起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啟迪思維,激起其好奇心、發現欲,產生認知沖突,誘發質疑猜想,喚起強烈的問題意識,從而使其發現和提出科學問題,分析和探討科學問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科學問題。可見精心創設各種教學情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認知??奎c,有利于學生循著科學知識產生的脈絡去準確把握學習內容,幫助學生順利實現知識的遷移和應用,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使學生在學習中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和情感體驗,提高科學教學效果。
一、初中科學教學情境創設的意義
1.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
合理的學習目標,作為學生學習行為的起始和歸宿,在學習過程中具有定向、啟動、激勵、自我調節和自我評價的心理作用。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可以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學生產生一種內在的學習需要,自覺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
2.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建構新知識
生活中處處涉及科學知識,我們可以運用真實的生活情境創設教學情境,尤其是初中自然科學教學,更應聯系日常生活,讓學生從感性上體會到學習自然科學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動機。
3.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激發學生自主探究
科學知識本身是嚴肅的,但可表達的方式是可以多樣化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可以介紹自然科學歷史上的趣聞,再配上卡通化插圖,把學習過程還原為他們自身的活動過程,引導他們在自主、積極地探究活動中更好地建構和完善自身的科學素質,有利于學生建構新知識,從而不斷提高課堂效率。
二、創設初中科學教學情境的原則
1.科學性原則
作為科學教學情境的材料或活動,必須是科學、自然、合理、可信的。其含義有三:一是情境的內容要科學,不可無中生有;二是情境內容的表述要科學,不可含糊不清;三是情境的結構要科學,不可東拼西湊。
2.探究性原則
作為科學情境的材料或活動,必須富有探究性,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問題意識和探究、創造的動機。為此,一要具有啟發性,能引發學生廣泛的類比、聯想與猜想;二要具有針對性,能充分體現教學內容的特點,讓學生圍繞科學目標廣泛思考問題;三要具有可接受性,能充分注意到學生的年齡、知識、能力和身心特點的實際,創設的科學情境能為學生鑒別和理解。
3.發展性原則
作為科學情境的材料或活動,應當富有發展性,盡力做到使學生在以下兩個方面得到發展:一是所創設的情境能使學生逐漸由最近知識區發展為較遠知識區,讓學生“跳起來能摘到桃子”;二是所創設的情境不僅對學生現在的學習有幫助,而且能使學生可持續性發展,甚至終身受益。
4.目的性原則
一些教師創設教學情境往往多而雜,其目的僅僅是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沒有為學生科學知識的生成而創設。長此以往,必將一方面導致學生疲于應付,對教學重點和難點很難把握;另一方面,也剝奪了學生自由思考、自由想象、自我學習的時間和空間,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如有的老師設計的學習情境并不是教學的有用資料和素材,僅僅是為了活躍一下課堂氣氛而創設的一個小插曲;有的老師設計的學習情境,由于有太多的無關因素的刺激和干擾,反倒沖淡了教學的主題和重點;有的學習情境層次太低,對學生缺乏吸引力;有的則超越了學生的生活經驗,過于理想化,學生無法感知等。這使“學習情境”失去了它應有的功效。
5.趣味性原則
作為科學情境的材料或活動,必須使學生感興趣。為此,情境的內容要富有吸引力,使學生愛看、愛想、愛提問;情境的形式要新穎,讓學生有新奇感;言簡意駭,讓學生善于理解其意;生動形象,讓學生有真實感和親切感。學習《氧氣和氧化》時,教師可先給學生表演“一吹即燃的蠟燭”小魔術:教師手里拿一支蠟燭(教師課前將蠟燭芯松散開,滴進了一些溶有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并且故意讓學生看看,讓學生相信這是一支普通的蠟燭,然后把蠟燭插到蠟臺上,教師對準蠟燭芯吹一口氣后,蠟燭便燃燒起來了。在學生驚嘆奇異現象之際,教師說:“想知道蠟燭一吹即燃的奧秘,等學了氧化的知識后你們就能解釋其中的奧秘了?!?/p>
三、創設初中科學教學情境的有效途徑
1.運用科學實驗創設教學情境,培養學生科學探究能力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玻利亞說過“學生學習任何東西的最好途徑是自己去發現”。新課程提倡“做中學”,讓學生在活動中,利用實驗為載體,誘使學生主動積極參與課堂,直接參與教學活動。
2.從生活實際中觸發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美國著名的教育心理學家奧蘇伯爾有一段經典的論述:“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條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可見,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教師要精心創設生活化的情境,這樣的學習情境包括學生日常生活中與所學內容有關的物品、現象、事件和經驗,與科學有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工農業生產中以及能體現科學、技術與社會(STS)的有關事實和材料。
3.利用故事情節創設質疑情境,使教學始于疑問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敝挥袑W生有了疑問才會進一步去思考問題,才會有所發展,有所創造。新課程在教學中提出:學生是教學的主人,教是為學生的學服務的,應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去發現問題,大膽發問。
4.利用熱點問題發掘教學情境,培養學生問題意識
當前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如克隆技術、轉基因食品、骨髓移植、生物芯片等。“非典”、各媒礦的爆炸事件、蘇丹紅事件、禽流感、H1N1、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溫室效應、低碳生活等都是學生關注的熱點,也是有效的科學載體。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掌握的豐富的信息資源,將這些內容進行加工,創設情境,一方面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放眼世界、關注社會的責任感。如在學習“安全用電”內容時,利用新聞全面報道的老式住宅因電路老化而引起火災的事例引出問題———“為什么電路老化就會引起火災呢?”,再通過強調其產生的危害增強學生安全用電、珍愛生命的意識。
5.利用游戲活動構思科學情境,提高學生學習效果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游戲是由愉快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睂W生最感興趣和最快樂的事就是做游戲,寓學習于游戲中,用游戲來創設問題情境,對學生有很大的啟發性。如在學習《大氣壓》一課時,先讓同學們選出自己班中力氣最大和力氣最小的同學來做“比比誰喝可樂快”的游戲。游戲時,準備兩個相同的盛滿牛奶的玻璃瓶,一瓶敞口,一瓶密閉,各插入一根塑料吸管,把敞口的給力氣小的同學,密閉的給力氣大的同學,結果力氣大的同學輸了。全班同學都很驚訝:怎么會力氣小的同學贏呢?這樣大家都很自然的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情境之中,學生興致很高。
實踐證明:創設課堂教學情境的途徑多種多樣,教師要根據學生實際和教材的不同內容等具體情況和條件靈活運用,創造出適合學生而富有感情的教學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交融之中愉快地探索、深刻地理解、牢固地掌握自然知識,真正發揮情境教學這種教學手段輕松高效的教學作用,達到科學教育要發展學生科學智力和思維的真正目的,提高科學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