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衡量一節課是不是自主學習,不是簡單的看師生間的時間分配。如果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在激發學生興趣、指點學生迷津、引導遷移升華,即便“占用”時間多一些,也否認不了學生的自主性;如果學生的學習活動貌似自主,其實低效無效,縱然時間全部交給學生,其自主學習也是表面化、膚淺化、形而上學。
【關鍵詞】思維品質;學科本位;學科素養;以讀促講;教育智慧
近幾年,我們一直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之所以這么做,其目的是改變傳統語文教學重接受輕探究、重認識輕體驗、重結果輕過程的被動、封閉、接受性學習方式。可事與愿違,你走進我們的語文課堂,就會發現一些普遍的不盡人意的現象:自主學習低效化、合作探究形式化、小組展示無序化。可以說,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下面針對語文課堂存在的現象,談幾點不成熟的思考。
一、要正確處理“自主學習”和“教師主導”的關系,繼續發揮好教師的引導、點撥、主導作用
自從強調把課堂還給學生以后,我發現我們教師在課堂上就開始謹言慎行,生怕因為自己的多嘴而被扣上“剝奪學生話語權”的帽子。最常見的現象是:為突出學生“自主”,教師退下講臺;為體現學生能動,教師“袖手旁觀”;探究時明顯探究膚淺甚至力所不及,教師仍然不去點撥,造成時間浪費,學生認知受限。針對上述現象,我想說,真正的教育,除了要尊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更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離不開教師的引導點撥。再說,衡量一節課,是不是自主學習,也不是簡單的看師生間的時間分配。如果教師的教學活動是在激發學生興趣、指點學生迷津、引導遷移升華,那即便“占用”時間多一些,也否認不了學生的自主性;如果學生的學習活動貌似自主,其實低效無效,縱然時間全部交給學生,其自主學習也是表面化、膚淺化、形而上學。所以我認為,教師要尊重自己的內心,尊重自己這么多年以來對教育的特殊情愫,不能再繼續誤解學生自主和教師主導之間其實并不矛盾、反而相輔相成的關系,積極發揮應有的主導作用。希望在以后的課堂上,我們能真正感受到學生在學,課堂是學生的課堂;而內功在教師,教師能把自己的學科素養、專業能力和教育智慧轉化為“憤悱劑”適時播撒,實現主導與自主的完美結合。
二、正確處理模式運用和教材挖掘的關系,做到形式為內容服務,內容因形式精彩
到學校聽課,聽到最多的話就是:用什么什么模式,根本上不成課。起初我很理解大家的苦衷,所以就一直強調:我們提倡模式,但不固守模式,只要你能準確的挖掘和處理教材,上出自己的個性,實現課堂高效,模式不模式都不強求。但事實上你一聽課就發現:善于抱怨的老師,他并沒有靜下心來,好好的挖掘教材的深度、廣度和細度,課堂上并沒有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知識螺旋式上升的規律,實現知識 由字詞掌握、文意理解到要點概括、重點內容探究再到主題挖掘、語言品析等不同層面的知識遷移,也沒有認真研究探究性問題并以此為依托歷練學生的思維。至于集知識點、重點、考點三點一體的有機對接變式訓練,更是未曾呈現。所以我就不由得在想:你的教學個性是什么?是對知識的浮光掠影?是對教材處理的淺嘗輒止、還是就喜歡重點不突出、難點不突破、疑點不突明?說到這里,我想說:其實大家靜下心來思考一下,模式和你的教學內容并不沖突。真正沖突的是你所謂的教學個性和應科學處理教材、準確把握教材的高標準要求之間出現了差異。平時,我們先不說用什么模式,只要你緊扣課標要求、準確把握教材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問題情境、多角度、多層面覆蓋該講的知識點、能力遷移點,然后按掌握字詞、文意理解、重點探究、主題揭示、語言品析、綜合訓練這樣的板塊,由點到面、由淺入深的安排到自己的教學環節之中,你就已經在自然而然的構建自己的體系和模式。反之,如果你沒有精心備課,不明白不同文體要掌握的知識板塊,心中沒有主線,教學沒有章法,你就只會埋怨是什么什么模式惹的禍,這種善于問題歸因的做法,我覺得不是敢于直面問題、善于進行教學研究的教師應有的胸懷。
三、要精心設計自學提綱和合作探究題,真正為學生搭建自主學習的支架,營造探究的空間
關于探究題的設計和提出,有以下不成熟建議:
1、設計的探究題要有探究的空間。直白一點說,就是要有一定的難度和角度。有難度,才有
探究的必要;有角度,才能讓學生多層面去思考,并產生多元答案。否則,如果討論的問題,具有明確的答案,或者是單一的確定性結論,大多數學生的認知是相同的,就失去了討論的價值和基礎。因為小組討論的重要價值,是大家在互相碰撞、互相啟發的過程中,歷練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形成良好的思維品質。所以,這一點大家要考慮。
2、探究題提出后,教師要稍作停頓,留給學生關注問題本身的時間,以便能做積極的思考。否則,如果教師一說完探究題,就讓小組討論,那些聽慣了別人觀點的學生,就想也不想、坐享其成了。另外,所教學生如果是高年級學生,可以讓學生獨立思考一定的時間,寫下要點,然后小組交流,這樣就可以保證思考的深入,提升討論的效果。
3、教師在小組討論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進行真正的對話,讓學生在相互啟發、相互問難中,將思考和認識展開,或引向深入。如果學生的思維沒有打開,教師還可以把看似明了的問題迂回一下,開啟學生的多元思維。比如:《成吉思汗和鷹》一課,為了加深學生對主題思想的理解,可以設計探究題:忠誠亦可貴,生命價更高。當主人成吉思汗已經把弓箭對準了自己,鷹仍然選擇了死亡,而不去保全自己的生命?對此,你有什么看法?發表觀點,要言之有理。我想,問題一提出,學生不同的觀點碰撞,會加深對作品主題的理解,更會培養學生多元的思維品質。而這一切,都取決于教師的智慧和迂回戰術。
四、繼續發揚傳統語文課上以讀促講、讀中感悟的做法,培養學生的語感,實現閱讀能力的提升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同感:我們的語文課堂,不知從何時開始,悄然轉化為思考幾個具體的問題,然后做一套堂清訓練。能在誰的課堂上真正的聽見朗朗書聲、看見學生潛心默讀,幾乎成為一種久違的奢望。出現這樣的局面,除了有客觀原因所致,主觀上對學生語感培養的重要性、認識不到位、閱讀方法指導不得力也是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以前的語文教學中,我是緊扣文本,采用“讀—品---悟”的方法指導學生讀中感悟、提升能力的。具體來說:讀,就是讀語言文字;品,就是品味重點詞句,咀嚼文字滋味;悟,就是批注感悟體會。我覺得,如果能按這種方法,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訓練,久而久之,學生就會讀出自己對文本的理解,獲得思想啟迪,構建文本意義,提升閱讀能力。
五、善于方法指導,做到舉一反三
我們常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教師要善于總結教法學法,并善于對學生進行方法指導,讓學生真正掌握自主學習的方法、閱讀的方法、思考的方法,時時處處有“法”可依。比如剛才說到的“讀—品—悟”的閱讀方法;學習小說時的“理情節---析人物---挖主旨---品語言”的板塊教學法;寫簡單記敘文時的問題鏈接法、寫議論文時政評論時的“敘—議—聯—結”法,寫材料作入門時的“由物及人到社會”三段論寫作法等等,都可以在某種程度上給學生以借鑒的意義。我們語文教師也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善于總結行之有效的方法,用于自己的教學,指導自己的學生,學生就會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葉瀾:《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2]徐大蘭 涂木年《語文課堂教學藝術論》
[3]楊邦俊《語文教學的人本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