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林則徐曾說:“行止不端,讀書無益;做事乖張,聰明無益;心高氣傲,博學無益。”中國教育歷來重視德育,先做人后做事,因此,小學教師如何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努力踐行《弟子規》,從而知廉恥、明是非、懂榮辱、辨善惡,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具有重要意義,也是時代的要求。
【關鍵詞】 踐行;弟子規;真善美
運用傳統文化育人是學校育人的有效途徑,《弟子規》通篇約一千多字,言簡意賅,以《論語#8226;學而篇》“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為中心,分為五個部分,具體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與學習上應該恪守的守則規范,為弟子們明確制定了一整套人格標準。因此,學習踐行《弟子規》,不僅可以使學生從小知道孝悌之道,更能讓他們從小樹立為人處世,學會學習的意識,健全人格。
一、小學生學習《弟子規》的重要意義
當今社會物質生活迅猛發展,精神文化層面的完善卻相對滯后,從而導致大部分學生太過自我,甚至自私狹隘,在父母的溺愛與呵護中長大的獨生一代更是以自我為中心,只知索取不知付出,上不循分,下不恭讓,與人交往缺乏恭敬與謙讓,更難站在他人的角度換位思考問題。藥家鑫、陶汝坤等事件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造成這一局面,與家長、學校、社會都分不開,是良好行為習慣和品德的培養的缺失。古人云:“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小學生由于處在身心成長的較早階段,各方面發展都不夠成熟,明辨是非的能力有限,但也是心靈最純凈、記憶最好的時候,也是接受能力最強的時候,這時期讓他們接觸最有傳統價值的文化作品,學會如何與父母、同學、老師相處,增進尊老敬長的意識,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團結同學,言行謹慎,講信用,與人交往要仁和等,空暇時間學習經典書籍,養成良好的言行行為習慣,對畢生都會有很大的影響。中華民族傳統的德育思想歷來重視對光明偉岸的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曾說“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強調了德與才,行為與心靈的諧美發展。即人本身外在與內在的和諧,也是人們進步的人生觀、價值觀與社會發展的和諧。也是構建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平衡與和諧的基礎。這些我們都可以在《弟子規》的道德規范中得到啟示。
二、踐行《弟子規》的方法
1、教師修身正己,率先垂范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學校無小事,事事是教育;教師無小節,節節皆楷模”,這些話都充分表明了教師平時細小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教育的影響。不管是師德高尚、靈活教學、學識豐富、以生為友的教師,還是濃妝艷抹、穿金戴銀、奇裝異服、舉止不雅的教師,好壞都會在學生的腦海留下深刻的印象,并對學生的興趣、愛好、追求,甚至未來道路的走向、人生的選擇產生極其深遠的影響。因此,教師要教書育人必先修身正己,時時、處處、事事、言言、行行,嚴格要求自己,用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以自己的言行舉止去感染、影響每一位學生,
這樣教育學生才有說服力。教師要學生踐行《弟子規》,首先自己就要熟讀背誦,其次日常生活行為要謹慎,講信用,以博愛之心與大眾相處,親近并學習有仁德的人,然后時常自省自己的言行舉止,是否符合孝、悌、謹、信、愛眾、親仁,是否過日少而德日進。
2、講解《弟子規》,幫助學生領悟思想精華
筆者在落實《弟子規》時,時常利用課前幾分鐘,全班同學誦讀《弟子規》,朗誦是背誦與理解的基礎。并適時地結合本班實際情況以及《弟子規》里的句子所隱含的典故,如“周處除三害”,“黃香溫席”,“晏子使楚”等故事,向學生詳細講述《弟子規》的內容,幫助學生從入眼不入心,到有所感悟,到仔細品味,到理解,到心領神會直至內化為自身的內在涵養,走向健康生活。通過一段時間利用典故事例引導學生深入學習《弟子規》,讓學生領悟其中蘊含的哲理,受到啟迪,學生逐步建立起是非心、感恩心、進取心,并體現在各個方面。學生對老師謙恭有禮,不再發生頂撞的現象;同學間誠實守信,互相幫助;對集體關心熱愛,更有集體榮譽感;學習更加主動勤奮,力爭每天都有收獲,家長也反映他們的孩子比以前更懂事,會關心父母,開始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學習《弟子規》不僅對班級的良好班風起到莫大的促進作用,相信也會給孩子幸福人生奠基。
3、踐行《弟子規》,知行合一
學習《弟子規》,不僅是為了灌輸道德標準,更是為了用以指導學生的日常生活行為習慣,讓學生去做,去實踐,將理論付諸于行動,在行動中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只學不做則只能流于形式毫無意義。為了讓學生更好地踐行《弟子規》,筆者采取了以下幾點做法:
(1)寓教于樂,學唱《弟子規》。小學生天性好玩,因此可以將簡單枯燥的記背換成將《弟子規》編成拍手歌,或者網上找與《弟子規》有關的歌曲,引導學生在課間游戲時邊玩邊唱,讓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饒有興趣,不僅印象深刻,而且可以不知不覺之間陶冶學生的情操,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還可以在每周的班會課,開展誦讀比賽,或者組織學生分享學習《弟子規》后所聞所做所想。通過師生、生生間形式豐富的活動,不斷交流運用,不知不覺中完善孩子們的道德人格,學會基本的處世之道。
(2)抓住契機踐行,做到有的放矢。利用父親節、母親節結合“入則孝”開展感恩父母生養之恩的教育活動,讓學生為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做家務。利用教師節,開展感念師恩活動,可以讓學生寫師愛故事:講述學習期間老師對自己親切的關懷,無微不至的照顧,耐心細致的教育等真實故事,體會濃濃的師愛。利用雷鋒活動日,帶學生走進敬老院、孤兒院奉獻愛心,為孤寡老人、兒童捐款捐物……讓孩子們在一次次的活動中,感悟《弟子規》,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3)通過身邊的生活細節引導學生踐行《弟子規》,事事具細。犯錯誤辯解時想一想“過能改,歸于無,倘掩飾,增一辜”;打飯排隊想插隊時想一想“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上公車碰到老人時想一想“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與同學有摩擦起爭執時想一想“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學習中碰到疑難時想一想“心有疑,隨札記,就人問,求確義”,早上起床時想一想“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輒凈手衣”,“衣貴潔,不貴華”,上學或者放學時想一想“出必告,反必面”;同學碰到困難時想一想“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這樣,學生通過生活細節反復體悟、實踐,逐步成長為一個心地善良、孝順父母、有禮貌、會處事、會學習的人。
總之,“孝悌”與“仁愛”是《弟子規》的核心思想,運用弟子規加強小學生的德育教育,有助于學生養成良好人際交往能力,有助于學生培善根、養正氣,更有助于學生心持孝道,學會感恩,言必信,行必果,重義輕利,先公后私利等社會價值觀的養成,因此《弟子規》中體現出的“德育先行,智育為輔”的儒家教育思想,在當代教育領域仍然具有積極的意義,這有待于我們教師同仁共同去努力探索,為構建和諧社會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李毓秀撰,李新路編,《弟子規》[M],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
[2]錢文忠,《錢文忠解讀<弟子規>》[M],中國青年出版社,20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