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學科是中國所有學科中最基本的學科之一,是社會學科中的最基礎的學科,因此學好語文學科對學好其它學科是非常重要的。語文學科注重字詞的積累、古詩文的積累、名言名句及優美句子的積累,還要學會賞析古詩詞、短文。我們的教學除了注重這些外,也要注重對學生作文素質的培養。可以這么說學生作文才是語文教學的中心環節,因此提高語文教學的中心應放在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上。
【關鍵詞】語文學科;基礎;作文素質;提高
通過十多年的語文教學,我覺得學生寫作文出現的情況大致有:內容空洞,用詞枯燥,詞不達意,結構不完整,中心不突出等。甚至有的學生厭煩作文,談到作文就頭疼。要提高作文水平,就必須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
首先,詞語的積累。詞語的積累是學好語文的重中之重,但積累詞語沒有一定的方法的話又顯得枯燥無味,因此在教學中應注意激發學生積累詞語的興趣。比如在教學中看誰的積累最多、誰最會造句,當堂訓練看誰找的錯別字最多、訂正的最好,成語就要生動地把故事講出來使學生對成語有更深的理解,還可以采用猜歇后語、謎語的方式使學生加深對詞語的掌握。這對作文中學生的組織語言是有很大的幫助的。
其次是古詩詞和名言名句的積累。在教學中最好是當堂積累,不要放在課后否則會影響背誦的質量,也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背誦的基礎上再對古詩詞和名言名句的賞析,這會使學生對古詩詞和名言名句有更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講名言名句在生活中的涵義及運用。這會使學生在作文中合理的運用詩句和名言名句。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和作文水平。
再次是培養學生的合理、生動運用詞語的興趣。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把那些生動的字詞找出來,然后評析這些字詞生動在哪里,妙在哪里。同時在教學中還要讓學生知道運用詞語的妙趣橫生。一詞多義、錯別字的亂用會使句子的意思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貶詞褒用、褒詞貶用會使我們啼笑皆非,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會使學生知道用詞語的生動奧妙在哪里。要使文章具有趣味性,合理運用詞語是必不可少的。
“我們默默無蚊地工作”。這句話,讓學生評析,學生很顯然知道這里用了錯別字。假如沒有用錯字的話,涵義自然就不是原來的意思了。原來的意思是我們工作很勤奮,而現在的意思卻是工作環境很好。又如我們的口水話,“這是誰的腸子”,買肉的問,假如你是賣肉的,你會怎么回答?又如鞋子與孩子的地方話,在我們貴州黔南是同一個音,可它們的意思完全不同,因此在說話時應看對象和場合,否則會鬧出笑話。這些無疑會給作文教學、提高學生作文帶來諸多興趣。
第四、我們還要巧妙運用修辭手法。在文章里為了便于表達思想和情感,使其更生動、形象,讓讀者便于理解接受,為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就要巧妙的運用修辭。
一是要提高學生學習運用比喻的能力和興趣。首先讓學生知道比喻的作用,即把抽象的東西或概念用具體的、形象的事物來描繪,其性質、特點或外形有相似或相近的地方。比如生物入侵者,作者用“非法移民”來形象比喻,用人來比喻其它生物,具體而生動。
二要學會運用排比、引用等修辭手法。在教學中,讓學生知道排比是為了增強文章的感染力和說服力。比如在《安塞腰鼓》一文中多次使用排比,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腰鼓的感染力,使讀者感受很深。又如《春》的結尾,用三個比喻句構成三個排比段,除了增強形象性外更增強“春”的生命力。引用是引經據典,是為了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和真實性。在教學中我們必須把引用的妙處交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學會運用,這對作文是很有幫助的。
三要讓學生體會反語的妙用。反語具有挖苦、諷刺的特點,表面贊揚而實際是在諷刺你。如《藤野先生》中的“正人君子”,《給遠征軍巴特勒上尉的一封信》中的“漂亮”、“徹底”。
只要我們教師這樣做,我想學生定會積累許多修辭,這對引導學作文、激發學生創作興趣是很有幫助的。讓學生掌握了許多修辭,不僅是讓他們去理解修辭而且是讓他們更會運用修辭,把學到的知識用到作文中來。以生活實際來提高學生的作文興趣和能力。做到“授之以漁”而不是“授之以魚。”
最后要提高學生學習描寫的興趣。描寫在作文教學中是一個很重要的環節,描寫很成功的話這篇文章就有生命力,如果不好的話這篇文章就沒有光彩。
比如描寫物體就必須把它的真實的樣子、狀貌寫出來,同時還要把它的生動的情態、形象寫出來。因此在教學中必須把學生的情趣調動出來,學生描寫物體的積極性就會發揮出來。如路的兩旁各有一排柏樹,有的學生會這樣寫:路的兩旁各有一排綠油油的、整齊的柏樹;有的學生也會這樣寫:路的兩旁各有一排青蔥翠綠的、整整齊齊的、寶塔似的柏樹;有的學生也還會這樣:路的兩旁各站有一排青蔥翠綠的、整整齊齊的、寶塔似的的哨兵的柏樹,在守衛我們的校園。讓學生自己品析哪一種描寫得好些。又如老舍寫山上的雪“看著看著就好象穿著帶水紋的花衣”。要把沒有生命的東西寫得有生命力就要學會怎么寫?
比如寫人物,就要讓學生掌握描寫人物的方法。一種是如實地描寫,即沒有運用修飾的語言,是真實的描寫;另一種是生動的描寫,即運用修飾的語言,是生動的、形象的描寫。因此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領會運用。朱自清的《背影》望父買橘中的一連串動作描寫,是真實的描寫,很有感染力;李祥森的《父親》中父親洗腳時寫父親的腳“一盆水有半盆泥漿”及用刷子刷腳,雖然不能直接看出父親的腳是什么樣子,但通過夸張的語言描寫就知道父親的腳的狀態。這樣就會使學生知道怎樣去生動描寫人物了。
除了上述描寫之外,我就不再一一講了。
總之,激發學生的作文興趣方法是很多的。我認為,語文教學是一個復雜、枯燥但又很生動的過程,作為語文教師的我們應從生活中去發現、挖掘活生生的實例,把生活實際與教材巧妙的有機結合起來,這就拓展了學生的視野和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了學生的作文興趣。
參考文獻:
[1]楊小樹.初中語文作文教學困境分析及對策指導.課程教育研究#8226;上 2014年04期
[2]張崇云.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小學教育 2014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