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在教育中,身體的健康用體育,心靈的啟迪用音樂。”優美純潔的音樂可使人的思想感情潛移默化,形成高尚的品德。一:捕捉音樂形象,揭示作品內涵,激起情感浪花,滌蕩心靈塵埃。二:善教樂學,因材施教,律動游戲表演,深化教學意境。三:音教之花,先聲奪人,德育陣地,典范先行。美的音樂是塑造美好心靈的使者,教育者若能把音樂的旋律美、內涵美、歌詞美運用得當,那么,良好的道德觀念、高尚情操的形成,就會在屬于美育的音樂教育里獲取營養。
教育法規定我國的教育方針是:培養德、智、體、美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五育并舉中,“德育”居首位;古人曰:“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這其中的“傳道”指的傳授做人的道理;我們經常說到的“教書育人”四個字的宗旨也是:教書的目的在于育人。可見,教育的首要任務就是培養學生良好的品德。道德情操的養成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養成道德歷來就是教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今天也仍然是學校教育肩負的重任。從古至今人們對此做了大量的探索。觀念、態度和價值體系的傳遞在教育和社會教化中的 極端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特別是當今全球化發展迅速的情況下,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難度都加大加 重了。我國社會的進一步改革開放和經濟市場化的過程,給學校德育帶來了新的特殊的難題,在此情形下,道 德教育如何才能在學校課程中更好的體現并融為一體,產生有效的德育效應和氛圍,是教育研究和實踐面臨的 迫切任務。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曾說:“在教育中,身體的健康用體育,心靈的啟迪用音樂。”優美純潔的音樂可使人的思想感情潛移默化,形成高尚的品德。我曾看見一琴行的廣告語“學琴的孩子不會變壞。”排除其中的商業宣傳,學琴本身能讓孩子接觸到許多優美的音樂作品,這就與“心靈用音樂”相契合了。當今的21世紀是人才的世紀,是濟濟人才競爭的世紀。培養具有全面發展的現代優秀素質人才,已成為當前我國的重要國策與目標。《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規定:“突出音樂學科特點,把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教育和活波樂觀的情緒,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學之中,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和建設者。”同時,還規定了包括國歌、團歌、隊歌在內的一些具有政治教育傾向的歌曲為必唱歌曲。由此可見。作為美育學科之一的音樂,在德育教學中承載不可推卸的重任。那么。具體實施起來,我們應該何處著手:
一、捕捉音樂形象,揭示作品內涵,激起情感浪花,滌蕩心靈塵埃
音樂教育的道德教育感化作用,是在潛移默化地進行感染和熏陶的。師之先尊孔子說:“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音樂可以激發和豐富人的情感,凈化和打動人的心靈,音樂在實現其思想教育的作用時并不是靠灌輸與說教,而是依靠音樂對人思想感情激起的強烈共鳴,潛移默化地產生感化教化作用。
音樂要感染學生,首先得讓學生捕捉到音樂形象,如在學習《讓我們蕩起雙漿》一課時,為了幫助學生捕捉音樂形象,感受歌曲如詩如畫的美景,把自己融入音樂的情景當中,我抓住“蕩舟搖漿”這一動態語言,讓學生先說一說湖面蕩舟時搖漿的動作、周圍的景物,接著讓學生親自做一做搖漿起伏的動作,再結合詞曲意境,激發美的感受。當學生唱著“紅領巾迎著朝霞,水中魚兒望著我們,海面上倒映著美麗的白塔”等詞句時,看到孩子們一張張幸福與甜蜜的臉龐,我想,他們一定跟隨音樂、身臨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美景。美好的音樂喚起了他們對幸福生活的珍惜和對祖國母親熱愛的美好情操,心靈猶如清澈的江水般明凈。
有的音樂作品,作者把他自己的感情寄寓于其中,這對于小學生來說,就需要向他們揭示作品的內涵,介紹與音樂相關的背景內容,激發愛憎分明的情感。《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很多同學在學唱之前都很熟悉,但并不了解其創作背景及作者生平,學習這首歌時,我先向孩子們介紹了抗日戰爭有關歷史及作曲家聶耳是如何利用“音樂”這特殊武器向敵人發起進攻,然后,帶領學生分析歌曲旋律走向,特別是歌曲中三個“起來”一聲更比一聲高,那是不堪三座大山壓迫的苦難的中國人民全力奮起發出的不倒的呼聲,讓學生感受到中國人民是壓不倒的。面對敵人的侵犯,他們不屈服、他們要起來、要反抗,要奪回屬于我們自己的、屬于我們民族的領土與尊嚴。理解了這些,學生在演唱這首歌時更莊嚴、肅穆,擲地有聲。并且從歌曲中吸收力量,受到鼓舞。
二、善教樂學,因材施教,律動游戲表演,深化教學意境
小學生愛動愛跳,愛模仿,特別是低年級的孩子,課堂上久坐不動的注意力是難以持久的,針對這一年齡特點,新課程給予低段孩子的音樂教學內容和方式是靈活多動的,我在教學中,就抓住孩子們好動的心理,所學歌曲歌曲多采用表演唱的方式,借助動作的模仿理解歌曲,感受歌曲,培養情操。如分角色表演《種瓜》、《理發師》讓學生體驗勞動的快樂及收獲勞動成果的喜悅,《好娃娃》讓孩子們在為爺爺端茶、替奶奶端凳、幫媽媽擇菜的過程中明白乖娃娃就是從這些小事做起,孝順的美德從小就養成。二年級的《大鹿》讓孩子們爭著當英雄,體會助人為樂的快樂,培養了樂于助人和見義要勇為美好品德。而象《開火車》、《找朋友》等音樂游戲,更是把孩子們帶到了快樂天堂,孩子們在唱游中感受到同伴之間相互協作友愛是多么的愜意舒適。
三、音教之花,先聲奪人,德育陣地,典范先行
教育在家庭,教育在學校,教育在社會,相對學校教育,家庭和社會對孩子的教育是個體教育更多一些,而在學校,孩子們更多的是接受群體教育。學校,承擔著對所有孩子的教育義務,承擔著對所有孩子的品行的教化義務。所以,當仁不讓,學校這塊陣地,是德育教育絕佳領域,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直接影響著學生道德情操。
音教之花,先聲奪人。課間午休,學校廣播系統播放的《歌唱祖國》、《中國中國鮮紅的太陽永不落》、《愛我中華》、《我向黨來唱支歌》《大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歌曲用優美動聽、鏗鏘有力聲音讓孩子們感受到祖國的美麗富饒,共產黨的堅定執著;《我們多么幸福》、《太陽出來喜洋洋》等歌曲傳送出快樂的元素與幸福的分子;《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我們是跨世紀的新一代》、《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把少年兒童茁壯成長、蓬勃向上英姿悉數展示。美妙的歌聲,帶給孩子們美好的感受,浸潤、陶冶著高尚的情操。
德育陣地,典范先行。教師還可以根據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開展相應的音教活動以升華教學內涵。比如我校以“誠信感恩”系列活動之“感恩父母” 為主題的綜藝班會,班會上用歌曲《感恩的心》營造出心心相印的情景,在此情此景下,教師和學生講述著一個個感人的父慈母愛故事,其中,穿插演唱《只要媽媽露笑臉》、《好爸爸、壞爸爸》、《世上只有媽媽好》《燭光里的媽媽》等一首首動人的歌曲,以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他們真正懂得“可憐天下父母心”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引導著孩子們在學習先人孝道故事的基礎上,檢點自己言行,秉承傳統美德,牽手同伴互助,學習身邊榜樣,并將“感恩父母、孝敬父母”由口號化成為自覺的行為。通過這樣的教育導向,此次班會使五十三名孩子的父母當天體驗感受到孩子行為上的孝順,在此基礎上,學校將此活動全校推行,不少家長在孩子的家校聯系卡上記下了“感謝老師、感謝學校,希望此類活動常開展”的寄語,我們相信,美好的東西人人都需要。音樂與所有人同在!
總之,美的音樂是塑造美好心靈的使者,教育者若能把音樂的旋律美、內涵美、歌詞美運用得當,那么,良好的道德觀念、高尚情操的形成,就會在屬于美育的音樂教育里獲取營養。美在音樂,德在音樂。認真探索音樂與德育的關系、發揮音樂在思想教育中的作用是一個持久的話題,我將繼續努力去實踐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