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上三尺講臺已經整整19年了,自己在教育教學崗位也開始有一種歷經滄桑的感覺。整整19年,一顆種子也能長成參天大樹,一個嬰兒也將學有所成。而我的教學生涯是從村小一個人包班開始,60余人,一年級,孩子們一天上課背著小手,規規矩矩;下課活蹦亂跳,問這問那,累并快樂著。看著家長們飽含深情的重托(當時我們村小正式中師畢業生極少)一種從未有過的責任與壓力促使我每天去思考、學習、成長。至今回想起這段日子,內心總覺得對當時那些孩子虧欠了什么。第二年,我便調到了一所鄉中學,因師資配置的極度不合理,兩年時間內,我教遍了中學的所有任教科目,現在想想還隱隱有種自豪的感覺,同時也覺得不可思議。同時在這里也開始了我人生的一段不尋常之旅——堅守著,在這里我任過班主任、學校團委書記、教務副主任、教務主任、副校長、校長。見證了這所學校的興衰榮辱,深刻理會了學校與家庭、社會的魚水關系,用一個真實的案例詮釋了校興我榮、校衰我恥的深刻內涵。整整18年,我將人生最美好的日子在這里深深地珍藏;也是在這里,與二百多位第一次踏上教學崗位的老師們一次又一次的探討關于課堂教學和學生管理的事情;一次次的爭論、一次次的堅守,讓我更多的開始思考教育、思考教學,努力想探尋教育規律,然而19年來,依舊有種云里霧里的感覺,總有一些莫名的困惑縈繞心頭,似有所悟、若有所感,今天以教育敘事的形式予以記錄,以期與同行們交流。
一、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
【一】“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是課程改革的出發點。
【二】開放型的新課程觀是建構現代化課程體系的必然選擇。
【三】民主化是建構新型師生關系和課程管理體制的牢固基石。
【四】強調“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整合。
【五】樹立終身學習觀,終身學習將成為未來每個社會成員的基本生存方式。
【六】改變課程評價過分強調甄別與選拔的靜止觀,樹立評價促發展的發展觀。
【七】批判與創新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靈魂。
【八】回歸生活是新課程改革的必然歸屬。
二、新課改之困惑
縱觀當前之課改,無論是杜郎口模式、還是洋思模式,還是一校一品,各種獨具特色的課改先行校,都無處不是體現了教師在課程改革中導的核心作用,教師對課堂的駕馭能力、對知識體系的理解、對各種教學手段的應用、對學生的引導與管理,決定了課堂的效果,最終決定了課改的成功與否。能力超強的老師,積極投入的老師,效果較好的老師無不體驗到了課改的價值,頌揚當今課改之好處。然而在專家引領下、上級相關部門的督促下、名師、名校效應的感召下,課改工作像春風,吹拂著農村中學每一位老師心目中的那一顆懵懂的種子,準備發芽。從宣傳課改、學習課改、現場推進課改、課改從我做起已持續多年。理性回歸,我們的心中已經開始根植課改的種子,然而從讀書到教書一直沿用的教師一體化教學模式、課堂上一言堂的教學模式仍然相當的普遍。仔細尋找,多年的課改之路幾乎又回到了原來的老路。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的教學經驗豐富些了,知識積累多了、梳理得更有條理化了,各方面能力提高了,所以對課堂相對得心應手了。想想課改為我帶來了什么,我為課改做了些什么,估計僅僅是一對相戀已久的陌生人而已。回顧課改要求,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其實從個體差異、人的認知規律,整齊劃一的教學模式、整齊劃一的課堂要求、整齊劃一的進度可能嘛?同時還要求差生跟進、優生吃飽,想想這是何等的迷茫。年復一年的常規工作,教師倦怠了。課堂成了教師的舞臺,學生寂寞了。小小年紀,失去了對知識的渴求,對讀書的興趣,無法體驗到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快感。孩提時代都有問不完的問題,數不盡的好奇,隨著時間的推移,課程增多、知識量加大,教師在課堂上一人的眉飛色舞,學生的興趣、好奇一點一點的被消磨殆盡。于是家長埋怨學校差、學校埋怨老師不努力、老師埋怨學生不聽話,學生無語了,一直默默忍受著,被傷害著,承受著他們本不該承受的東西。初中畢業之際,按照成績很自然地就將學生推薦到中職類學校和普高類學校就讀。仔細想想,這是何等的滑稽。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居然我們廣大的農村教育會與時代的進步差距這么大。當缺乏教師的導的課堂我們可以想象將是何種狀況。
三、對新課改膚淺的認識
古人云: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育要因材施教。這里其實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普遍規律,課改的目的其實就是要以學生作為出發點和歸宿,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我們要解放學生,讓學生動起來、活起來;要激勵學生,讓學生靜下來,思考起來,潛能釋放出來;我們要解放自己,熟悉教材,補充知識要點、點播難點,系統歸納。結合學科實際,確立階段性目標,抓好階段性檢查與考核,充分相信學生、調動學生緊緊圍繞教材展開自學加討論。我國一線的教育家魏書生多年來一直擔任兩個班的語文教學、一個班班主任、學校校長、教委主任、到全國各地演講,而學生成績就是上的去,效果就是好,原因在哪兒,并不是他常規搞得好,關鍵在于他幫助學生規劃的目標正確、方法得當、考核到位,學生自個兒一步一個腳印,逐步自信、自立、自強。其實我們的初中學生已經具備了自學的基本條件,關鍵在于我們的引導與點播。
我心目中的課改觀:一是課改理念內化于心,教給自學方法,授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激發自學興趣,優化小組學習模式,讓他們自學、交流、消化、提升并完成作業,教師必要時參與其中完成引導與督查。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課時目標為階段性目標,變學生短期學習為終身學習;把握學科知識特點,重點播、重知識梳理,重自學后知識體系的升華。要強化對課改整體認知度的提升,不希望自己的學生永遠護著走,更不希望自己老是被周而復始的常規所折磨。二是課改行動必須跟上,堅持不動搖。教師必須把課堂還給學生,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通過激發興趣、教給方法,讓學生學會對教材的閱讀與思考,知識體系的理解與運用;同時教師必須擺正位置,我們是老師,傳道授業解惑,教材上明明白白的東西,絕不要滿堂課唾液直飛。教師必須熟悉教材,進行必要的知識補充,章節末尾,對知識體系進行必要的梳理和點播。學生必須購買必要的工具書、教輔資料,輔助自學、增加練習,抓好考試是對自學的可靠衡量。每位教師盡量不給自己設立課時目標,特別是不給學生搞整齊劃一,用階段性目標來考核考察學生的掌握情況。學校一定要結合實際加強學科教師間的日常交流,消除短時的畏難情緒。我們一定要沉心靜氣反思當今的課堂教學,一定要用發展和變化的眼光來看待我們的每一位學生,一定要遵循最基本的認知規律和教育規律,一定要從根本上讓課堂于學生,一定要把教師的理念內化于學生的行動中,根植于學生心中,教師必須擺正位置——傳道授業解惑。教師要放,學生才能動;教師要導,學生才能活;教師要活,學生才能優。我們的課改,決不能走入現在的誤區,決不能千篇一律,決不能口號與內容兩張皮,一定要抓住最基本的規律,循序漸進、穩步推進,當我們真正融入課改之時,也將是我們快樂教學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