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數學課程標準要求,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模式進行學習,重在優化學習方法,提高學習效率,推進素質教育,新課程標準的實施給農村初中數學教學帶來了挑戰和機遇。本文針對農村初中數學教學現狀,以及自己在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中的體會提出幾點方法和措施。
【關鍵詞】農村初中;現狀;學習興趣;教學方法;感受成功
我市新課程標準實驗改革已如火如荼的實施了十幾年了,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也正在健康有序開展,不斷走向成熟,并取得了輝煌成就。作為課改的組織者,試驗者教師,肩負著巨大的重任,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有事業心,責任感,不怕困難,迎著風浪,勇于實踐,開拓創新,本人作為農村初中一線數學教師,始終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課改實驗中,一直在關注農村初中數學教學,下面就我在近幾年數學教學實踐中的體會淺談幾點個人的觀點:
一、分析農村初中學生現狀,轉變學生學習觀
1、農村初中大量優質生源流失,素質較高、條件較好的學生大部分都轉到城市中學學習,剩余的基本上在小學階段數學基礎比較差,對數學失去了興趣。學習數學時一遇到困難就喪失信心,造成學習動力不足。
2、上課聽課情緒不高,回答不積極,一堂數學課,往往是一小部分學生當主角,在思考、在回答、在參與活動。而一部分學生在活動中云里霧里,不明白活動的內容,不明確自己的學習任務,并未深入到數學學習中去,從而使部分學生成了數學課堂教學的看客。
3、作業存在抄襲現象。部分學生不去思考,只是把作業當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并不當作自己應該做的事,有少部分學生根本不做作業,作業中錯誤也很少去自覺訂正。
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多與學生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告訴他們知識的重要性,可以帶他們去做一些有利于學習的活動,給他們講和他們生活有關的應用問題,或是農村中知識的應用問題。讓學生發現知識存在于社會,存在于生活,和我們的生產、生活等密切相關,從而使學生產生求知欲。并不斷讓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把“要我學”改變為“我要學”的正確學習觀。
二、耐心細致地疏導,增強學生的信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師用傳統的“滿堂灌”教學方法,用老師的思維代替學生的思維,很不適應新課改的發展要求,也容易養成學生的惰性和滋生抽象乏味的感覺。多數農村初中的學生不喜歡學數學,覺得難,沒有興趣,學習數學只是為了應付差事和免受家長及教師的責備,而逐步喪失了學習的原動力,對學習的厭惡和抵制則日盛一日。對于這一情況,我們教師應該采取一些措施增強學生的信心,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化枯燥為有趣,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數學多為抽象、枯燥的,學生學起來感覺無味,這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盡量研究教材,將“數學生活化、興趣化”。如:有理數的加法這一節,我們可以用撲克來替代正負數來玩游戲,紅色的為正數,黑色的為負數,讓兩個同學一組來抽撲克,每人抽兩張,然后把他們相加,誰得的數大,則誰勝。這樣,我們就把抽象而枯燥的知識轉變到了一種游戲上來,學生在游戲中就把有理數的加法學會了。
三、改進教學方法,運用適合學生學習的課堂教學,讓學生感受成功
課堂教學是提高數學教學質量重要途徑,怎樣提高教學效率,應作為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突破口。“教師教,學生學”是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傳統模式,這樣的教學法已不再適應新課程教學理念,應將教師的作用從“教”提高到“導”,“導”就是引導,即教師的作用不應該是死板的“教”學生,而是引導學生,
1、教師要轉變觀念,讓每一位學生都有成功的希望。上課時,教師不要光盯著幾位優生。只喜愛少數學生并悉心指導,如果根據學生的特點給予他們所需的幫助和必要的時間,那么一個人學會的,大家都能學會,所以要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平等地看待每位學生,充分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他們對所學課程的親切感。
2、讓學生懂得學習數學的方法。
首先,預習是學習各科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農村中學大部分學生不會用這一方法進行學習。因此,教師有必要教給他們預習的方法。
其次,課堂上多寫多練。
由于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在課堂教學中有意注意時間較短,因此單調不變的教學模式易引起原本有意注意時間就短的學生學習注意的分散。所以教學中將每節課分成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都讓自學、講解、提問、練習、學生小結、教師歸納等形式交替出現,這樣調節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大量參與課堂學習活動。實踐證明:課堂活動形式多了,學生中思想開小差、做小動作、講閑話等現象大大減少了。
再次,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進行歸納。
充分地使學生展示自己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盡可能讓學生自己發現、歸納、總結知識。如:在“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學中,歸納出解法:①去分母;②去括號;③移項;④合并同類項;⑤將未知數系數化為“1”。又如在求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時,總結出最后不等式組的取值范圍順口溜“大大取較大,小小取較小,大小小大中間夾,大大小小解不了”,從而學生記憶深刻。
3、給學生以更多成功的機會。
尤其對“差生”來說,他們很少有感受成功的體驗,學習的動力與激情在一次次的失敗中磨滅了,這就要求教師每一節課上設計一些比較簡單的題目,讓這部分同學練習,農村學生很容易滿足,這樣可以讓他們感受一下成功的喜悅,讓基礎差的學生也能看到勝利的曙光。
4、因材施教,增強學生的成就感
成就感是每一個人保持對于某一活動感興趣的原動力。在農村初中用一刀切的要求滿足每一個學生的成就感是不現實的。這就要求教師要根據因材施教原則,進行分層教學,對不同類型的學生分類要求、區別對待,使每一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發揮最大的潛能。在數學教學中既注意開發優等生的潛能,又要兼顧到學困生,避免總給他們以失敗的體驗,挫傷他們的自信心和學習興趣,讓每一個學生在學習數學的興趣在積累成功中得到強化。也要求教師不能僅僅關注學習的結果,還要對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態度、興趣愛好、行為習慣進行多元評價,善于發現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優點,保護學生學習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真正當好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給予學生最大的幫助。
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大部分問題數學教師也已在進行有效的探索,尋求解決的方法。在素質教育蓬勃發展的今天,社會對學校充滿了期望,學生對教師充滿了期待。我們數學教師只有不回避問題,正視問題,堅持不懈的去解決問題,才能真正把“素質教育”,把“課程改革”,把“優化課堂、提高課效”落到實處,相信在我們廣大教師的努力下,農村初中教育一定會有更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