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培養習慣,習慣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可見,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多么的重要!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才能使之內化為學生的語文素養,如何讓小學生養成哪些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我覺得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我首先從樹立學生學習的信心開始
樹立和鞏固學生對學習的自信心,就要讓學生正確評價和認識自己,為每個學習階段指定一個明確可行的學習目標。
記得去年所帶的畢業班,孩子對學習很茫然。所以一開學班上就出現了嚴重不守紀律的現象.面對這種現象,我想:必須盡快讓孩子們正確認識自己,針對自己實際能力明確學習目標!于是,我設計了一個“自我激勵卡”,讓每個學生在卡上寫上自己的姓名,座右銘,近期目標和遠期目標。讓學生尋找一些能激勵自己學習的話語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時刻提醒自己努力學習;讓學生結合自己實際情況預定這學期通過努力后應該達到怎樣的一個認知水平,這是近期目標;通過一年的學習,你希望自己獲得哪些成功,這是遠期目標。這份自我激勵卡要求學生認真思考后,認真填寫,并粘貼在他們的課桌面上,讓他們時時看到自己現實與愿望的距離越來越小,時時提醒自己努力,努力,再努力!“自我激勵卡”完成后,我又讓學生親自設計自己的心愿卡,并寫上自己的心愿。心愿卡制作得非常美觀,幾乎所有的孩子的心愿都是考上自己心儀的學校。每個孩子的父母為孩子送上一句的話。就這樣,一張小小的心愿卡,濃縮著父母老師的期望,滿載著孩子們的夢想,引領著孩子們在學海中翱翔;卡上的每一句深情的祝福,都會時刻激勵孩子們奮進。激勵卡和心愿卡為樹立學生們學習的信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培養學生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
作業是教師為檢查一節課的教與學情況的一種手段。同時也是為了讓學生進一步理解、消化并掌握課堂上學習的新知識。通過練習加深印象,鞏固記憶。無論帶哪個班,我對學生都有一個要求:必須按時完成作業。完成作業是學習過程中重要的一環,要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作業習慣。第一步,先復習當天的功課或復習與作業有關的內容,然后再獨立完成作業,不抄襲別人的。做作業時精力要集中。如果是做假期作業,應先制訂做作業的計劃,每天完成一定數量的作業,不能拖拉,做完作業之后,應認真檢查,發現錯誤及時更正,做作業要字跡工整,答卷時卷面要潔凈。第二步:控制時空,約束自己。人的行為,很大程度上受情景因素的影響。比如,有的學生,已經認識到打游戲機的負作用了,不想再打游戲機了,可是,一走近游戲廳就忘乎所以了,就把握不住自己了。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要教育學生在自己的自制力還不十分強的情況下,應從控制自己的活動時間和活動空間入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學生的作業要及時反饋矯正,發現有不完成作業的現象及時與家長溝通。與此同時我建立了小組激勵機制,學生感受到了合作的快樂,有了集體榮譽感,極大的激發了學上的學習興趣。這樣學生按照良好學習習慣的要求去努力,先是慢慢啟動,繼而逐漸加速,在行進中不斷調整,最后進入軌道。這就像衛星一樣,一旦進入軌道,就再也不會走走停停了,就會沿著軌道不停地飛行。我送給他們的一句話是:學要學得認真,玩要玩得痛快。
3、學生復習的習慣
課后復習是進一步消化理解,鞏固記憶,把所學內容進行條理化、系統化的過程;也是與遺忘作斗爭的過程,是搞好學習的一個重要環節。首先要指導學生及時復習,加強記憶,要抓住新教材中心問題,對照課本和聽課筆記,將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進一步弄懂新課中的每一個基本概念,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加深和鞏固對所學語言知識和語言材料的理解和記憶;其次要指導學生反復閱讀教材,反復獨立思考,多方查閱參考資料和請教老師與同學,使通過課堂教學仍然弄不懂的問題盡可能得到解決,達到完全理解新教材,靈活運用語言知識和語言材料的目的;另外要指導學生在復習過程中注意朗讀和背誦,并且在反復朗讀和背誦的基礎上進行眼到、口到、耳到、手到、心到的綜合性實踐練習,以達到更牢固、更熟練地掌握所學知識。
4、讀書看報的習慣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凡是那些除了書以外什么也不讀的學生,他們在課堂上 掌握的知識就非常膚淺。”他還說,讓學生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量,而是閱讀,再閱讀。在信息化時代,閱讀將是人們搜集、處理信息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會不會閱讀將決定一個人向社會獲取智慧的能力。要學好語文,光讀幾冊教材是遠遠不夠的。因此,要增加學生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必須重視課外閱讀,必須大量地閱讀課外書籍,從書中獲取豐富的精神養料。
有人說,兒童的心田是塊神奇的土地,你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我相信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肯定會讓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受益匪淺,乃至會影響孩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