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知識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國民素質,將成為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將成為衡量我國教育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之重視基層教育成為當今時期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國家在多方面關注基層教育,但我們還是在一些地區發現了一些問題。近年來筆者對一些鄉鎮教育狀況進行了走訪調查。
一、調研中發現的問題
(一)對低年級的教育重視程度不夠
農村學校,由于師資、教室有限,一年級班里的學生過多,難以實現小班教學,往往只好讓六七十個學生擠在一個班里上課。雖然早已告別了三四個人擠一張桌子的時代,但一個小教室要容納那么多學生上課,光桌椅的擁擠,就讓人感到難受,還談什么在課堂上搞活動呢?再加上鄉村一年級學生的年齡、生活習慣、文化水平上的懸殊過大,沒有城里上過幼兒園的學生那樣整齊劃一。在一個班里,往往有八九歲乃至十幾歲的一年級學生不說,就班里學生的生活習慣和文化水平上的差異,也會給教育教學工作增加不少難度。由于鄉村的家庭文化差異過大,有孩子到了上學年齡不讓去上的,有孩子剛到學齡就教會數千字的,有到了學齡連前后左右南北上下都分不清的。
(二)對教育資源配置利用的合理性不夠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和教育的不斷發展,解決目前農村中小學規模小、效益低下的突出問題,進一步優化教育資源配置,調整布局結構,已經成了教育改革發展的頭等大事。調查發現,80%的鄉村老教師對新課改不熟悉從而導致不能正確教導學生學習,而偏遠山區沒有能力聘請新型教師任教。師資力量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教師的單向流動,即優秀教師只具有向上的流動性。而后就是師資力量的不平衡,由于農村教師待遇低,生活條件差,拖欠教師工資的現象嚴重,很多人不愿到農村任教。調查中發現一所小學六個年級只有五個老師,教育水平嚴重低下,師資力量嚴重不足,一些剛畢業的大學生,寧愿在家待崗,也不愿當鄉村教師。由于信息渠道不暢,一些邊遠農村小學幾乎沒有什么教育科研活動,這些都使得農村教師在長年的教學過程中,墨守成規,安于現狀,工作無創新。
(三)家庭教育的問題
家庭環境尤其是家風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滲透作用,它從多角度、多方位、多層次影響著孩子,青少年最初的社會生活知識和生活技能、道德規范、行為習慣等都是從家庭中獲得的,有關家庭的要素都對青少年的成長起著很大的作用。
1、家庭教育觀念不同,就會導致不同的教育效果
每個家庭對待教育的態度都不一樣,有的家長相信“知識改變命運”這句話,以為讀書才是農村人的唯一出路,因此就教育孩子要好好讀書并為孩子盡可能的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調查中有的家長則認為知識不能改變命運,那只是在浪費錢從而也不關心孩子的學習任其發展,有的家長則是無賴,自己沒讀過書教育孩子更是沒有能力,特別是更有家長認為女孩子讀書沒有用,反正以后要嫁人都不是自己家的,更有甚者支持未成年孩子外出打工。
2、家庭教育不當
青少年個性發展與父母教育方式和教養態度關系很大,然而不少家庭缺乏應有的教育子女的意識和知識,缺少科學的教育子女的方法。有些家長極力全方面保護孩子,一味地滿足子女任何需求,久而久之,養成孩子驕橫、惟我獨尊等不良習性,便會任性而為。調查發現,35%的家長忙于自己的事業和社會性活
動,對子女疏于教導,放任自流,父母和子女間冷漠,互不關心,使孩子在不良環境的誘惑下走上歪路;50%的家庭對子女的期望過高,但又缺乏科學的教育方法,當子女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值時,便用“不打不成才”的歪理教育子女,使子女身心健康受到創傷,對家庭產生恐懼感,極易到社會上尋找同情和溫暖,不良家庭環境會導致子女的人格向變態方向發展。
二、解決問題的對策
(一)政府加強應對基礎教育班級規模的限制
基層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的素質的奠基性教育,對人的終身發展至關重要。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主要體現在投入、規劃、制定準入的標準等等。政府應加強對基礎教育班級規模的限制,不能任由學校安排進行大班教育,那樣不能使學生得到良好的教育,應該實行小班化教育。小班化教育是一種高質量的教育模式。“小班化教育”以縮小班級規模為主要形式,以提高教育質量為核心,通過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方式,使學生的潛能和個性得到發展,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教育教學模式。“小班化教育”帶來的對學生個體的關注,更符合每個學生的實際,是一種人性化的教育。小班化教育同時還有以下優勢,首先可以科學地整合教育資源,充分發揮優秀師資、良好場地、設施的作用;其次為學生提供享受優質教育的機會;第三可以照顧到每一位受教育者,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二)設立基礎教育專項經費,改善教學設施
世界上一些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普遍把基礎教育作為一項投資未來的事業,作為消除社會貧困、預防犯罪和減少社會矛盾的社會干預手段,逐步把基礎教育重視,或以政府為主提供基礎教育服務,有很多可借鑒的經驗。我國也應該堅持以政府為主導,主要體現在投入、規劃、制定準入的標準等等;關鍵是政府要投入,以政府投入為主才能解決社會公平,才能真正地為每個兒童提供公平的機會。政府應該設立基礎教育專項經費,減少學校的資金問題,為提供良好的教學環境打下堅實的基礎。學校應該重視基礎教育,改善教學設施,改變以往的那種單一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方式。
(三)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應加強對學校的管理,建立規模適當、布局合理、層次結構、師生比例合理整理青少年教育體系,加強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的合理利用,向管理要質量。通過各種形式,培養和造就一支穩定而合格的熱愛教育事業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發展基礎教育事業的前提。切實落實社會保障制度。依法落實學校教師的有關待遇,平等對待學校教師,保障他們享有應有的福利待遇,讓他們體驗到自己勞動的價值,感受到教師的尊嚴,是穩定教師隊伍、吸引優秀人才加入的基本前提。應采取各種有力措施,例如,合理的教師聘任制度和繼續教育制度應列為必備條件,在教師身上“節約成本”。在學校的年度審查和評級中,教師的權益狀況應列為審查內容,將教師的生存與發展狀況同學校的命運聯系起來,以引起學校的舉辦者和管理者的重視。
(四)加強對家長意識的教育
許多家長的文化水平比較低,沒能意識到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也沒能給自己的子女灌輸良好的學習理念。政府應該加強對家長的教育,這樣家長才能更好的做好孩子的啟蒙老師,為孩子樹立良好的學習基礎。因此,政府、學校、社會有必要對青少年家長給予培訓和指導,利用好家長學校這個載體,優先解決青少年家長所面臨的問題。教學內容和方法可針對當地實際和家長的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組織進行。通過在家長學校中的學習,力求使家長了學校的教學內容、方法、目的,以便更好地與學校教師合作,支持教育工作,共同促進基礎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
綜上所述,目前,我國各地區農村教育事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從整體上看農村教育仍然比較薄弱,存在的問題還比較多,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還比較大,而且這種差距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應引起我們高度重視,只有這樣才能促使我國教育事業的蓬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