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答也叫應答,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其實質是教學信息的傳輸與反饋,是師生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答研究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對話教學理論和師生互動理論,它既是一種教學行為,也是一種教學評價。有效理答是課堂問答得以順利進行的保證,能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能動性。而不當的理答則會泯滅學生的智慧靈感,嚴重損害學生的自尊心,甚至使學生失去對這門學科的興趣。
一、農村小學數學課堂里不當的理答形式
1、重復發言型。這是數學課上最為常見的一種理答方式。學生回答后,教師再把學生原話重復一遍。如一位老師教學“最大公因數”時,課始出示情景:“我家的貯藏室地面是個長方形,打算用邊長是整分米數的正方形地磚把它鋪滿(使用的地磚都是整塊的)。可以選擇邊長是幾分米的地磚?”讓學生說說鋪的要求。
生1:地磚要正方形的。師:嗯,正方形。還有嗎?生2:邊長是整分米數。師:邊長是整分米數。還有嗎?生3:要鋪滿。師:鋪滿。還有嗎?……整個過程猶如乒乓球練習初期的一推一擋,缺少精彩的“扣”或“拉”。這種機械的重復雖然也會起到強調、肯定的作用,但由于教師對學生的回答未作任何歸納或提升,使學生的認識只停留在某一點上。如果老師能對生l這么說:“你注意到了要鋪的地磚形狀是有要求的”,那么接下來學生就會關注形狀以外的信息,然后會比較完整地表述其他要求。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還能發展學生的言語表達水平。
2、不置可否型。新課改使老師們有了尊重學生主體的教學理念,因此課堂上即使學生回答得完全錯誤,也不敢斷然否定,而是用一句“這是你的想法”來回應。如一位老師在教學“角的初步認識”時讓學生找一找身邊的“角”,一個學生點著桌角說“這里有個角”時,教師既沒有區分日常用語中的“角”(桌角、角落等)與數學上的“角”的不同,也沒有讓學生進一步指出“這個角在哪個面上?是指哪一部分”,而是用一句“哦.你找到了這個角”來理答,使學生無法建立起清晰的“角”的概念。有時由于教師自身的知識缺陷,對學生的回答難以作出準確靈活的判斷,只好將“球”拋給全體學生或“機智”地說“課外去研究”,最后不了了之。
3、環顧左右型。有些教師課堂上始終惦記著教學進程,不注意傾聽學生的表達,明明學生回答的是另一個意思,教師硬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將原意改變。如“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中,一位老師為讓學生體驗面積單位的統一過程,讓他們用自己的方法比出兩個長方形的大小。學生想到了很多方法,其中一位學生說:“分別量出它們四條邊的長。加起來算一算就知道哪個大了?!睂嶋H上學生是把周長與面積混淆了,而這位老師卻說:“是呀。我們可以用一幅圖形擺一擺,然后算一算分別用了幾個就可以比出大小了?!苯又寣W生倒出信封里的各種圖形去拼擺。那一刻聽課的老師和班上的同學包括發言的那位學生都不知道老師葫蘆里賣的是什么藥,根本不明白老師的“是呀”指的是什么或“是呀?”表示懷疑。自然也不清楚學生說的方法是否可行、和老師的方法有無聯系,學生只是機械地按照要求拿出圖形去拼擺。課后交流時該老師說他一直期待的結果總也沒人回答,而如果順著學生的思維可能會影響教學進程,只好“靈機一動”了。
4、簡單判斷型。在數學課上,我們可能見過這樣的場景:當老師提出有難度的問題被資優生完美地回答后,老師會迫不及待地加以肯定,并通過追問的形式將思維引向深入。而對此問題是否全體學生都理解了,尤其是一些思維比較緩慢的學生有沒有明白,教師卻沒有放在心上。
5、語言單調型。有些數學老師將課堂語言的貧乏視為簡練而不思改進,理答時不外乎“好的”、“不錯”、“是這樣嗎”幾句,用如此簡單、模棱兩可、缺乏針對性的語言作出評價。學生只籠統地知道對或錯,并不了解對錯的真正原因,思維陷于“八卦陣”而找不到出口。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習效率。
6、諷刺挖苦型。這是極不該出現的一種理答方式。但并未絕跡,尤其是教師面對心目中的差生時,“語言暴力”就產生了。這種粗暴的理答方式無疑嚴重傷害了學生的自尊心,澆滅了他們求知的火花。
7、一味表揚型。對學生一味表揚,不正視學生的錯誤。激勵性的評價有利于這種展性評價。但是學生還是一個發展中的孩子,出現錯誤是難免的。對于孩子的“錯誤”,我們要教給他們怎么做,這樣才有利于他們發展。但是有的老師不管學生表現如何,一味給予表揚。對于學生而言,過多的夸獎會上癮;過多的表揚也會讓學生無動于衷,更起不到鼓勵的作用。
二、怎樣才能在課堂教學中提高自己的理答能力呢
1、適時等待,延緩思考速度。上文所述課例中教師的粗暴理答絕不會是個例。根據兒童心理特點,當學生將所有注意力集中在某個點上時,往往會忽視相關的東西,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分配還不完善。由于興奮點集中在期望老師點名上,而將思考結果暫時遺忘。此時老師如能適時等待,在等待之后學生還處于“欲言而不能,心求通而未達”的憤悱狀態,教師再對其疑點、難點相機點撥、指導,而不是用“七湊八湊”來評價學生的思考成果,想必學生的感受會好些。
2、改變問題,拓展思維廣度。學生的數學學習受生活經驗或原先知識基礎影響較大.當新問題與舊經驗產生沖突時,往往會迷失方向,做不出正確的判斷。此時教師不可操之過急,用改變提問角度的方式來理答,可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更廣闊的空間。
3、順勢延伸,挖掘思維深度。有經驗的教師通常把學生的回答作為重要的課程資源.通過有效理答,將學生對某些問題模糊、片面或膚淺的理解,有意識地進行深度引領,在矛盾沖突中引導學生就原來的問題進行深人而周密的思考,由表及里,舉一反三,從而對概念的認識更加準確、全面而深刻。
4、理而不答,提高思維效度。理答是引起、保持或促進學生課堂學習的一種手段。不過“教無定法”,理答也一樣。有時理而不答,反而能促使學生自我反思,自行排除問題解決的無效信息,打破原有思維慣性,使思考方向明朗,思維效度提高。
5、捕捉亮點,是增進師生情感、提高課堂和諧度的有效手段。每節課、每個班總有一些“慢半拍”的學生,有先天因素,也有之前知識積累不夠或者當堂學習不認真等原因。對于這部分學生,教師不宜操之過急,應鼓勵他們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來,在理答時有意識地肯定他們回答的合理成分,捕捉亮點。放大優點,使其感受到來自教師的暖意,從而增強學習的動力。在課的推進過程中.教師也應隨著教學環節的展開而不斷地為課堂“加溫”。
6、充分預設。雖說學生的回答經常出人意料,但是教師也要盡量想到學生可能有哪些回答,然后把理答準備好。
此外,教師除了運用言語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理答外,還可以使用非言語理答。包括動作理答,神情理答等,如摸摸學生的頭,一個微笑,豎一下大拇指……“此時無聲勝有聲”,這一招對于低年級的小朋友特別管用。
總之,“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功”。課堂理答是一種智慧,也是一門藝術,是教師綜合素質的體現。充滿魅力的課堂理答,根植于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語言素養和正確的教學觀念。作為一線教師,只有不斷地在實踐中學習、摸索、思考、沉淀,才能讓理答成為有效課堂的“催化劑”。
參考文獻:
[1]王佩霞.對教學中激勵性口語評價的研究[J].中小學數學2006.
[2]嚴育洪.新課程—評價操作與案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單志艷.如何進行教育評價[M].北京:華語教學出版社,2007,(7).
[4]黃愛華,《做一個主動的傾聽者》,《小學數學教師》20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