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既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又能促進學生間良好合作關系。生活中合作,不僅是一種品質,更是一種能力。因此,合作學習,學會合作,對學生、對每個人的成長都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語文教學;小組合作;興趣;探究
語文學習的終極目的是什么?《初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提出:學習語文首先是為了交際,滿足溝通和交流的需要。現代社會越來越注重個人能否與他人協作共事,能否有效地表達自己的見解。卡耐基以他自身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85%靠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這種人際關系和處世技巧說到底就是與人合作的意識與技巧。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既能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又能促進學生間良好的際合作關系的高效學習方法。分小組合作學習,是將班級內學生個體間的學習競爭關系改變為組內合作,組間競爭的關系。最近幾年,在探索課改的過程中,我也切實體會到了分小組合作學習給我的語文課堂帶來的生機和活力。每一屆新生入班后,我都會在開班一周后和班委一起給全班同學分組。最初是按照學生的學業成績、性別、能力傾向、個性特征等因素,按四-六人的標準分成學習情況相對均衡的若干小組(之后再根據學生的表現做適當調整)。分好小組后,制定規則,形成一種利益共同體,創設一種積極參與,共同進步的情境。貝爾納說:“良好的方法能使人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分小組合作學習賦的才能,二拙劣的方法可能阻礙才華的發揮。” 新課程改革也對老師提出了要求:老師在努力使自己成為專家的同時,更為重要的是使自己成為教學專家,成為學生有效學習的促進者和組織者。在探索自己的教法和改改課堂模式的實踐中,我感受到了以下幾點變化:
一、小組合作,讓預習更輕松
預習課文是語文課的前奏。可對于新課的預習,學生大多應付了事:在課內布置預習任務,大多學生還能認真讀兩遍課文;如果把預習作業布置在課外,學生更是胡亂在文章中標注幾個拼音了事。預習效果一直不好。如今,小組合作的學習方式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自主,積極學習的平臺。為了提高預習效果,我把預習任務交給小組讓組員分工合作完成。我班的學習小組一般6人,兩名組長四名組員。預習任務首先明確:生字詞、作者及背景、課文基本內容(人教版一般為“研討與練習”第一題)。這樣,由組長安排每人的預習任務,兩人一項。我提倡生字詞的預習交給后進生,這樣不僅讓后進生加強了字詞積累,也讓他們展示自己的機會。分工預習,作好記錄,而后小組交流,歸納預習成果和理解文章中的疑難點。最后,各自整理在課堂筆記本上。每次學習新課文前,我都隨機檢查小組內學生的預習筆記,這樣不僅了解了學生的預習情況,也使我在分析課文講解課文重難點上有了側重點。
二、小組合作,讓朗讀更激情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指出:“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的興趣的重要條件。”因此課堂上,我力求讓全體學生真正成為閱讀的主人。小組合作的朗讀形式,我主要采用以下兩種:小組分角色朗讀和小組競賽式朗讀。對故事情節生動、人物形象鮮明的記敘文、小說、戲劇等,分角色朗讀最能激發孩子們的朗讀興趣,通過進入角色,他們把心中的情與文中的人和事融為一體激勵、喚醒、鼓舞,讀出各種人物的喜怒、兇善、美丑。如《威尼斯商人》一課,篇幅很長,我就讓六人小組分角色朗讀課文,在小組員繪聲繪色的朗讀中,學生體會到了威尼斯商人安東尼奧的慷慨、善良和友愛,鮑西婭的智慧和人文主義精神,以及吝嗇鬼的貪婪和冷酷,讀后每組再評出一個最佳角色,再在全班朗讀表演,學生們興趣盎然、激情澎湃。另一種朗讀形式是以小組為單位的朗讀比賽。依然是六人小組,每組一個負責人,負責組織和算分。就像電視臺的“歌手大獎賽”一樣,每小組成員都是評委。每人發一張評分卡,當一個成員朗讀完畢,其他同學開始打分并依次出示所評成績。負責人去掉一個最高分,再去掉一個最低分,求出這個同學的最后得分,最后評出本組前三名,由老師發給紀念品。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們來說非常新穎,他們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賽場”上熱鬧非凡但井然有序。學生們積極參與,許多以前想讀而不敢讀的學生聲情并茂,朗讀得十分出色,使班內也“誕生”了許多老師以前沒發現的朗讀苗子。并讓愛讀的讀得更好,不敢讀的也急于表現,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小組合作,讓探究更深層
討論使人明辨是非,討論使人開拓視野,討論使人取長補短。而對于課堂討論,不能只是形式而已,一定要把一些有價值的、真正需要學生討論的問題提出來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同時,分組討論時要注意:學習優秀的和學習有困難的,口頭表達能力強的和口頭表達能力差的,發表欲強的和發表欲弱的,性格內向的和性格外向的要相互搭配。討論之后,教師還要找不同類型的學生代表發言,及時掌握學生討論的效果和進展,并隨時為學習較好的同學提供補充的機會。當然,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時,教師不能等待、觀望,而是要深入到小組當中,和學生處于平等關系,或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問題的策略,供小組內磋商、協調、參考,或了解討論的進程,及時為學生提供最新的思維素材和深化題旨的信息,幫助學生挖掘討論的深度。如我在教學《孔乙己》,我在提出問題前先要求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前,小組內每位成員必須先獨立思考,把想法記下來,再由組長安排各個成員各自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討論,形成集體的意見后由記錄員將其整理出來。這樣,讓每個小組成員都有了思考的機會和時間。此后,我先引導學生討論了小說的最后一句“我到現在終于沒有見——大約孔乙己的確死了。” 孔乙己到底是死了還是活著,為什么?學生深入文本,找出依據,各抒己見,課堂氣氛極為活躍。接著,我 提出下一個問題:孔乙己為什么會死?從而引導學生探討文本的題旨:封建制度下森嚴的等級制度和人與人之間冷酷的關系。在學生的討論過程中,我也密切關注著學生思維的發展變化,適時地提出第三個問題:你對孔乙己這個人是否同情、怨恨,為什么?這三個問題,由表及里,具有序列性和梯度性,促使學生討論出老師每一個問題的關鍵,幫助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幫助學生達到挖掘出文本深層次內涵的目的。
四、小組合作,讓評價更振奮
為了更好地調動小組之間的競爭意識,我采用的是對各小組進行捆綁式評價。比如:在課堂上主動回答問題者加一分,回答正確加二分,每組相對落后的學生回答問題雙倍加分。每周總結一次,由各組組長匯報,在周一班會上向全班公布。每周評選出兩個課堂表現優秀小組,五位課堂表現優秀的學生。每月總評一次,排出七個組的順序。對前兩個組進行表彰。由組長介紹經驗。由后兩個組的組長總結落后的原因。到學期末評選出課堂表現特優小組和課堂表現十佳少年。
討論中進行適時的總結和評價是很關鍵的一步。一直以來許多人都提倡及時總結,其實,有時候及時總結可能適得其反,正好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扼殺了學生的創造性。我們可以選擇延時評價,即在學生在討論問題之中,教師就不要隨便打擾學生的思路,可在一個問題討論結束之后,找個適當時機進行評價,也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評價,教師可以表明自己的觀點,若學生還不能理解時,允許他們保留自己的觀點,切莫急于求成。對于學生創新性的想法,則要及時給予鼓勵、評價,有利于良好課堂氣氛的形成,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建立和諧師生關系。
參考文獻:
[1]《新課程:語文教育怎樣改革》(王曉輝等編著四川大學出版社)
[2]《現代閱讀學教程》(王繼坤主編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3]《24字教學模式操作手冊》(張四保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