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在小說的教學中也當如此。但教師的主導性地位并不體現在對文本的精細解讀,這樣的精耕細作有時候會造成對文本的顛覆性的理解,這種理解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新課程追求的創新性,但是對一些經典文本我們很難認同這樣的“破壞”。與其破壞,不如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小說,讓他們通過反復閱讀親近小說,愛上小說。引導學生進行學的活動是體驗發生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途徑。
【關鍵詞】小說;欣賞;學習;活動
小說是我們今天面對的文學世界的一個龐大的組成部分,是不可忽視的人類智慧的結晶。《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了小說教學活動的目標:1.培養閱讀古今中外各類小說的興趣,從優秀的小說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藝術的營養,豐富、深化對歷史、社會和人生的認識,提高文學修養。2.學習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小說的藝術特性。3.通過這門課,使學生初步了解小說史的大致輪廓以及關于小說的一些創作方法和知名流派,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培養高格調的審美情趣。
基于《課標》和我們現在采用的教材,我認為,小說教學活動的目標可以定位在:培養學生小說閱讀的興趣和以小說引發和形成的文化視野。了解外國小說的基本知識,如敘述角度、敘述人稱、場景、虛構等,讓學生構建小說文體的知識體系。進行教師、學生和文本的多元對話,培養學生小說閱讀的審美能力、藝術趣味和欣賞個性。在語文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起主導作用。在小說的教學中也當如此。但教師的主導性地位并不體現在對文本的精細解讀,這樣的精耕細作有時候會造成對文本的顛覆性的理解,這種理解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新課程追求的創新性,但是對一些經典文本我們很難認同這樣的“破壞”。與其破壞,不如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小說,讓他們通過反復閱讀親近小說,愛上小說。引導學生進行學的活動是體驗發生的最重要和最直接的途徑。在我的教學實踐中,總是盡量以學生“學”的活動為核心。主要有以下的做法:
一、建構知識,提升閱讀效能
小說有特定的文體知識體系,圍繞文體知識引導學生感知小說,可提升學生閱讀領悟小說的能力。特別是我們目前采用的教材版本已經給我們呈現了比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案例一 《娜塔莎》
(一).初讀小說,認知“人物”
1.請用簡潔的語言說說在課文節選的三部分中娜塔莎有哪些舉動?
2.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舉動?
3.你如何評價娜塔莎?
明確:在她身上,活潑、純潔、天真、充滿熱情,是可愛的;盲目、執拗、容易沖動,缺乏理性的分析判斷能力,則需要改進。可見,托爾斯泰并沒有因為娜塔莎是小說的主角,就把她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相反,她的身上既有優點,又有缺點,展現出復雜又獨特的個性特點。
知識擴展:小說中的“圓形人物”和“扁平人物”。
(二).再讀小說,明確小說創作時作者總是時刻注意“貼著人物寫”。但我們欣賞小說時要“揣摩人物的心理”、“描摹人物的語言與行動”。
1.學生自由誦讀,積累感性體驗。
2.展示精彩片段,讓學生反復誦讀:
(1)“不是那樣的,不是那樣的,索尼亞!”娜塔莎說,一邊轉過頭去,用雙手抓住頭發,替她梳頭的女仆來不及放手。(語言描寫、行動描寫)
(2)梳裝完畢后,娜塔莎穿著從下邊露出舞鞋的短裙,披著母親的短寬服,跑到索尼亞面前,看了她一眼,然后跑到母親面前去了。她轉動著母親的頭,用針別了帽子,剛剛吻到了她的白發,她又跑到替她在縮短裙子底邊的女仆們面前去了。(行動描寫)
(3)“媽媽,帽子還要偏一點,”娜塔莎說。“我來替你重新別一下,”于是她沖上前去,但是在縮短衣邊的女仆們來不及松手,衣邊的一塊紗被撕了下來。(語言描寫、行動描寫)
在《娜塔莎》的教學實踐中,努力做到以一種文體知識為導引閱讀文本,由淺入深,進而關聯起其它內容,建構小說閱讀的知識體系,達到深度解讀文本的成效。
二、激發體驗,鼓勵個性解讀
有些小說文本情感主題鮮明,學生讀后一目了然。但在情感內涵背后卻有很多值得咀嚼品味的細節,也可作不同角度的多元多義的,符合情理的個性化鑒賞解讀。
案例二 《禮拜二午睡時刻》
過程方法目標:思辨母親形象,體驗情感力量。
在這篇小說閱讀中,情感目標是閱讀的起點也是最終的歸宿。小說所呈現的母愛是鮮明的,學生也是易感知的。但這份母愛又有特性,在細節上可引發學生思辨,作多維度的理解,從體驗上升到思辨,閱讀就具有了縱深度。
課堂活動:討論思辨
“就是上禮拜在這兒被人打死的那個小偷。”
“我就是她母親。”
神父:“您從來沒有想過要把他引上正道嗎?”
母親:“我告訴過他不要偷人家的東西吃,他很聽我的話。”
這組對話可以看到一個怎樣的母親?
學生甲:這個母親袒護自己的孩子。
學生乙:她不責怪自己的兒子,也沒有因為兒子的死感到羞辱,這是一種有力量的愛,是一種堅定的生命意志。
學生小結:巴爾扎克說:“母親的心是一個深淵,在她的最深處你總會得到寬恕。”日本諺語:“道德在母愛面前相形見絀。”母愛是無邊的,母愛是包容的。面對逝子的傷痛,母親依然堅強,依舊溫暖。
感受體驗:文章中還有其它關于母親的描寫,我們再次感受這個母親帶給我們的感動。
感受細節:“她臉上露出那種安貧若素的人慣有的鎮定安詳的神情。”
“人們都知道了。”神父的妹妹喃喃地說。
……
“等到太陽落山再去吧!”神父說。
“謝謝!”那個婦女回答說,“我們這樣很好。”
學生表達感動:這個貧窮的母親,面對被槍殺了兒子這么一種巨大的傷害,同時面對可能源于無聊的圍觀者的窺探,她用“愛”去直面無情冷漠。這是一個自尊堅強的母親,她面對苦難體現出偉大的承受力。
關于《外國小說欣賞》以“學”為核心的教學設計、過程的兩點反思:
1.在教學中選擇一個角度使學生由此及彼進行內容和情感遷移,這樣的思維活動能有效使學生正確讀解文本。
小說教學突出了學生“學的活動”,學生習慣于主動、積極地去解讀小說文本,在解讀小說文本的過程中學會感悟,獲得積累,并提升了視野,滋潤其閱讀靈性,同時我們還鼓勵學生對文本進行評論或原創,從而成為自信而有見地的讀者。
在閱讀中教師與學生平等對話,這種民主實際是張揚學生閱讀自由,找回文本被放逐的詩意,培養和樹立學生自主意識和獨立人格,而這也真正回到了教育的起始點——立人。
2.學生對小說的閱讀大多時候注重情節,停留在瀏覽層面,沉不下心來與文本接觸,更無法直擊心靈深處的共鳴。受自身閱讀水平和文學素養的限制,特別是當代社會許多流行的價值觀念的影響,對經典名篇會感到隔膜,對小說內容和主題的把握還不夠精準或深刻,甚至出現較大偏差。這是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需要深入探究的地方。
參考文獻:
[1]張影 新課程背景下的外國小說欣賞課教學探究(碩士學位論文)2011.
[2]朱成廣 選修教材的實施策略——外國小說欣賞(講座資料).
[3]胡建革 我這樣教《外國小說鑒賞》 文學教育 2008(10):141.何華,杭州師范大學附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