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育關系到千家萬戶、國家、集體、企業事業和公民個人對該項事業發展都承擔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近年來,隨著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幼兒教育工作面臨一些新情況和新問題,因地制宜采取積極、穩妥的措施,多種形式辦園,探索在新形式下發展教育事業的有效途經。
一、提高幼兒園教育質量,首先要提高幼兒教師的自身素質
(1)條件性和知識的培訓。
理論學習:我園首先在“讀與講”上創新,幼兒教師通過讀捂演講,提高自身素質,并實施到實踐中。
(2)主題性知識的培訓。
以活動方案和學科知識為主的主體知識涉及(自然、生物、地理、物理等知識)。一直以來是幼兒教師相對比較缺乏的。我園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適當的培訓。糾正了一些概念不清、現象不明、方法不懂等不良現象。
(3)在實踐知識的培訓方面,我園探索了“參與式”培訓方式,使我園的教育質量“活”起來。促成教師間的實質合作。
(4)幾年來,在我園管理下制定了一整套提高幼兒教師教育教學的業務學習本。它包括:
1、教師自我發展計劃
2、培訓記錄
3、自學筆記
4、同伴互助
5、專業領導
6、案例分析
7、教學基本功訓練
8、教育、教學札記
9、四優集錦
10、自我發展總結
11、工作業績
12、檢查記錄
二、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提高幼兒教育質量在實踐中求發展
案例:在一次帶孩子們玩“錘子、剪子、布”的游戲中,我一連勝了許多幼兒,有的孩子說:“老師真厲害,我們都贏不了了”。輪到下一個小朋友時,我特意晚出了一會兒,讓這名幼兒贏了。“噢,老師輸了,老師也是普通人啊。”“有時候你們比老師還聰明呢!”
望著孩子們歡呼活躍,玩的更加起勁的身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我們平時是不是太厲害了?通過這件小事,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老師想和幼兒成為朋友,就要從平時的一點一滴做起,而且要甘于認輸,平等地融入到幼兒中間去。
1、我園為滿足兒童多方面發展,為幼兒和教師提供的舞臺及圖片。
2、建立幼兒教育教學的業務學習檔案,建立學前集體備課記錄(每天一次)、課后反思、教師上課記錄(每節課)、教師看護記錄(看護時間所學內容)等。
集體備課每天2:30-3:30分。全體教師,分階段總結,學前集體備課記錄。
初始階段——每位教師一節拼音教學。第二天讓各位教師評課。成熟階段——not;not;not;not;not;講一節課——評課(指出優、缺點)——再講課,評課。
實踐——反思——再實踐,即是事實求是的治學態度的表現也是考研活動取得實效的保證。
選出優質課四節,大家全聽一遍,吸取經驗劉晶《5的組成》,于敏的《團結起來力量大》,劉瑩瑩《拼音t》徐文婷《冬天來到了》。
例如:劉瑩瑩的拼音t,由一把魔傘變拼音,既復習了拼音,又引出了傘柄朝上t、t、t提高幼兒學習興趣。
于敏講的《團結起來力量大》,讓幼兒動手撿豆子,由一根手指撿豆子二根、三根、四根、一只手、一雙手,讓幼兒通過實踐自己總結出《團結起來力量大》鍛煉幼兒協調性和動手操作能力。
白春梅講的拼音M,由二幅圖導入,一幅圖是一個小朋友上山坡(P)看大佛(F),第二幅圖一個小朋友用手摸(M)大佛,這時廣播(B)響了,請各位游客愛護文物,不要用手摸(M)大佛,教育幼兒愛護文物,引出課題。
例如在美術教學中,大家一起探討如何把美術教學講話,讓幼兒愿意學,在興趣學,大家一起想辦法,劉慶宏講《金魚》一課,買了二條金魚讓幼兒觀察,還想了一個捉金魚的游戲使課堂氣氛活躍起來。
國外學者明確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并認為教師專業發展的概念既把教師看做是一個成年的學習者,還把教師看做一個“反思實踐者”,一個緘默知識基礎的人,能夠對自己的價值與他人的協調實踐關系不斷進行反思和再評價的人;教師專業發展不光是教師與學生一起改進其實踐的途經,而且還意味在學校中建立起一種相互合作的文化,在這種文化中教師之間相互學習行為受到鼓勵和支持。由此我們不難看出:
(1)教師所開展和參與考研活動必須是反省性的,而且所研討的內容應以教師教學活動中帶有普遍性的且易引起爭議的問題為主。
(2)都是往往結成“學習共同體”,并通過考研組群體間的合作、交流、對話才更有效的解決問題。
(3)由于對話與交流的主題——教師個體所擁有的教學理念、個性特點以及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異的客觀存在,對話與交流活動往往表現出持續的逐漸融合的過程特點一個問題的解決總是需要經過反復的交流與實踐才能達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總之,通過幾年的教研活動,既提高了幼兒教師本身素質,又提高了教育水平,使幼兒在玩中學,在激情與快樂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