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由此可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學生才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每個學生在獲得作為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還應該在情感、態度、價值等方面得到充分的發展。我覺得作為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在教學中應該積極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實踐應用等主體活動去親近數學、體驗數學、“再創造”數學和應用數學,才能真正成為數學學習的主人。
一、使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
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目的是要通過數學促進學生的發展,幫助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使孩子越來越聰明。而達到這個目的前提條件是學生要熱愛學習,熱愛數學。目前我們教育的失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們對學習的熱愛喪失了,出現了嚴重的厭學現象。學生們所厭棄的不是最基礎的知識,厭棄的是人為地搞得復雜難懂的數學,厭棄的是教師提供給他們的一成不變的那套老模式。
1.要讓數學適應學生。
一個好的廚師要考慮如何適應顧客的口味,是廚師要去適應顧客,而不是讓顧客去適應廚師;一個好的演員要研究如何適應觀眾的欣賞水平,而不是強迫觀眾適應他的演出。作為義務教育的小學數學,應該讓數學去適應學生,當學生不能適應數學時,我們要改造數學,對數學實行再創造使得它適應學生的學習。讓數學恢復它質樸的、自然的、由繁到簡的、生動有趣的本來面貌。
2.教學形式要豐富多彩。
如果每天重復做一件事情,會很厭煩。學習也是一樣,每天總是一種學習方式,學生也會厭煩,導致厭學、學習成績大大降低。同樣的知識,教學方法經常改變,小孩喜歡新鮮,學習興趣就會明顯提高,有了興趣,就有了力量,學生的主動性就能得以發揮,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小組合作式教學是比較好的學習方式,但無目的、無針對性的、無必要的小組討論,學生毫無興趣,甚至有時趁機會聊天。這就需要教師創設小組合作的機會和條件。我在講“統計初步知識”一課時,有一個內容是讓學生數出一分鐘四種機動車通過情況。我創設了一個情境,對學生說:“公路局長讓我們幫助統計一下南口路段一分鐘機動車通過情況,讓同學們看錄像,進行統計。”統計開始了,同學們個個聚精會神,認真地進行統計,可是,當匯報結果時,幾十個人幾乎沒有相同的數據。同學們主動找原因,找失敗的根源。當他們正急切的時候,我說:“看來這任務很艱巨,我通知公路局長一聲,就說我們沒有統計出來。”這時同學們異口同聲堅決地說:“不行,您能不能把這個錄像放一遍?您能不能讓汽車放慢速度?”當排除這兩種方法后,有學生站起來說:“我們可以四人組成一個小組合作進行?”話音未落,同學哇地一聲驚叫,不等老師說話他們自動地去組成小組,立即分工,那種積極主動、團結合作的氛圍,真的難以用語言表達。通過合作,統計數據獲得了成功,同學們各個臉上洋溢著成功的喜悅。同樣是小組合作,在老師的命令之下的合作與自發的合作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同樣的教學內容,要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才符合兒童的心理需求。
二、注重在舊知向新知的遷移時啟發
數學知識邏輯性強,環環相扣,知識銜接密切。教學中,充分讓學生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分析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利用遷移規律,巧妙地設計有坡度、有層次、有啟發性的問題,縮短學生已知與未知的距離,給學生架起新舊知識過渡的橋梁,降低了教學難度。如:在教學《圓錐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引入新課后,我問:“誰能說說圓柱各部分的名稱及其特征?”這一設計,不僅復習了圓柱的知識,而且在“圓錐的認識”時也起到了一個極好的鋪墊作用。在認識“圓錐”各部分的名稱時,我說“每組的學生拿起桌上的圓錐,感覺一下和圓柱有哪些不同?圍繞這幾個問題思考:1、圓錐有幾個面?2、底面是什么形狀的?3、側面是什么面?4、圓錐的尖頂叫什么?”通過這樣的設問,學生通過用手摸,觀察、比較,小組交流,學生很快說出了圓錐與圓柱的相同點與不同點,為進一步學習圓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三、注重在思維卡殼時啟發
小學數學學習的重要方式是學生動手實驗操作,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時會遇到不能做的情況。這時教師可以從實際需要出發,運用電教媒體形象地向學生展示相關的數學思想方法與過程,拓展學生思維空間。如:在教學《圓錐的認識》這一內容時,學生對“圓錐的高”的認識,顯得有些茫然,有的同學把圓錐的“母線”當成了圓錐的高,有的雖然指出了圓錐的高就是“從圓錐頂到底面圓心的距離是圓錐的高”,可總讓人感到明心不明口。這時,我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更加形象、清晰地看到了什么是“圓錐的高”。學生可以說是茅塞頓開,全面認識了“圓錐的高”及“圓錐高的條數只有一條”。
四、重動手操作,讓學生體驗數學。
現代教學論認為:要讓學生動手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聽科學。的確,思維往往是從人的動作開始的,切斷了活動與思維的聯系,思維就不能得到發展。而動手實踐則最易于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在教學活動中,我根據低年級好奇好動的特點,十分重視學生的實際操作,讓學生在操作中動用多種感官,通過積極思維,獲取知識。這樣既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發展學生的思維。學生進行一種操作時,必須首先要求學生看清題意,再想一想,根據題目要求,你在操作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該如何做。堅決克服不經思考,盲目動手的毛病。
通過擺一擺、想一想、講一講,再引導學生觀察驗證,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期中的數量關系。這樣教學,不僅有利于學生從具體的形象思維逐步地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而且也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進而培養學生對學數學的興趣,提高了運用知識的能力。
可以說,在操作活動中,數學知識不再那么抽象,理解數學也不再那么空洞。教師這樣將數學教學設計成看得見,摸得著的物化活動,輕而易舉就讓學生對平面圖形、立體圖形之間的關系這一原本十分抽象的知識獲得了相當清晰的認識和理解,而且,這樣通過動手操作后獲得的體驗是無比深刻的。
五、練習質疑,促學生學會生存發展
學生學習的最終目的是能夠為今后的生存發展打好基礎,而這就要從解決生活中的一些實際問題開始,在練習質疑這一環節中,教材中的許多練習就是實際生活情境的再現。學生用他們的眼光來看待生活,以他們的視角來解答問題。通過學習新課程,我知道在教學中,只要在課堂教學結構,教學過程,教學體系上以全新的思路進行改革,進行設計,讓孩子在輕松愉快中得到知識,那么提高學生的素質就指日可待。
例如,在教“7÷3”這道有余數除法時,可以讓學生把7個圓片放在桌面上,要求把這7個圓片平均分成3份,學生怎么分也分不開。老師問:“每份有幾個”?學生說:“每份有2個,還多出一個。”老師說:“像這樣不能正好分完的除法題,就是有余數的除法,多出的一個叫余數。”這樣建立起來的“余數”概念,學生不僅十分清楚,而且不容易忘,用不著老師多費口舌去講解。動手操作也是兒童最感興趣的事,對于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