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言文教學可以說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難點”,普遍存在教法陳舊,目標單一,表現在讓學生弄懂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讀懂課文就算完成教學任務。盡管近年來文言文教學改革不斷,但文言文教學依然存在困惑和瓶頸,本文力求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加強誦讀,給人美感;落實翻譯,理解文意;辨析歸納;選好突破口,優化課堂等方面對文言文教學方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激趣;誦讀;翻譯
現在學生中有句順口溜:“一怕文言文,二怕寫作文,三怕周樹人。”由此可見,文言文教學可以說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個 “難點”。當前文言文教學普遍存在以下問題:一是教法陳舊,二是目標單一,久而久之,文言文顯得枯燥乏味,在學生心中是一座難以逾越的高山,令人望而生畏。近年來,文言文教學改革不斷,特級教師余映潮提出了“以讀帶析法”,還有一些老師提出的“文言文課堂六步式”……但文言文教學依然存在困惑和瓶頸,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致依然不高。
個性化教學的最高境界是“激勵、喚醒、鼓舞”,其核心是對學生的信任及其內在價值的高度肯定[1],因此我們當教師的必須培養并激發學生對所學文言文的一種積極感情。那么究竟怎樣才能實現文言文的高效教學呢?本文力求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積極地探討: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就是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和目的的需要,將抽象的概括的內容具體生動的描繪出來,將枯燥的教材內容放在生活中,使學生真正成為快樂的人,在輕松、嚴密系統的氛圍中掌握教材的內容,把握作品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導語激趣。用導語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文言文學習中最常用的一種方式。如果我們能在文言文的教學中,從朗讀一些耳熟能詳的名句入手,就能夠激發學生們對文言文學習的親切感,為教學創造有利的條件.我尤其喜歡朗誦名言名句,描繪意境,創設良好的氛圍。如在講授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時,我先和學生們集體朗誦“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學生理解了這幾句話的含義,領略了其中蘊含的經典人生哲理后,就能為接下來的學習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2、故事激趣。學生都愛聽故事,無論歷史如何久遠,英雄的故事久傳不衰。在教學《岳陽樓記》時,我先給學生們講講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出生第二年.父親便病逝了。母親改嫁朱家。范仲淹從小讀書就十分刻苦……經過數年如一日的努力,最后高中進士。學生們聽得如癡如醉,他們沉浸在故事里,深深被范仲淹的頑強拼搏的精神所折服。在這樣的情景下引導學生學習,學生的學習情緒自然高漲。
3、表演激趣。在引導學生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根據課文的內容,讓學生熟悉課文,并發揮想象力,把課文改編成為戲劇或小品。在講授《小石潭記》的時候,我請一位學生扮演小石潭景點的導游,另外幾名學生扮演游客,導游生動的向游客介紹小石潭的絕美的景色。收到很好的效果,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4、繪畫激趣。文言文有許多美文均可以入畫,讓學生用手中的筆畫出心中想象的美景,給文章配上插圖,豈不快哉?如在學習王維的《山居秋暝》時,因為他的詩歌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此我讓學生發揮想象力,給本文作一幅畫,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二、有效誦讀,給人美感
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因此,首先教師要重視范讀,范讀的語氣、語調、表情、體態等都能給學生以美感,讓學生產生共鳴。其次教師要指導如何學生朗讀,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一是要求他們讀出節奏(停頓),在文言文的單句中,主謂之間必須停頓,而且停頓最長;動賓之間要停頓,但停頓稍短。二是還要讀出文言文的情味,要讀出情味,就要體會文章表達的情感,揣摩語言的運用;三是要在讀中發現問題,通過自己的獨立思考,要在讀中有自己的發現。因此文言文的誦讀,不僅是用口,更強調要用心。用心,才能感受到字里行間的感情;用心,才能發現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有自由誦讀的機會,更要指導學生的讀。這樣才能利于學生吟詠玩味,體驗情味,發現問題[2]。
三、強化翻譯,理解文意
文言文學習其中一個重點是對字、詞、句的解釋和翻譯,如何讓學生更好的翻譯,我們教師的教法很重要。
1、給學生翻譯的方法。文言文的翻譯可以向學生介紹翻譯的五字口訣“留、調、補、刪、替”。留就是保留,凡屬人名、地名、朝代、年號、官職、書名等專用名詞,要保留,不必翻譯。調就是調整,對那些不同于現代漢語句式的文言文特殊句式翻譯時要調整,變成正常的語序,如《陋室銘》中的“何陋之有”應變成正常語序“有何陋之”;補就是補充,對省略句,應補充省略的成分;刪就是刪去不譯的詞,尤其是那些語氣詞等;替就是代替,用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或多音節詞去代替文言文的單音節詞[3]。
2、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借助注釋和工具書閱讀淺易的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內容,是課程標準的明確要求[6]。在文言文的教學中,讓學生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也是一種很有效的方法,既能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能力,又能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教學過程中,我通常在學生充分誦讀課文的基礎上,要求他們結合文中的注釋和手頭的工具書,結合教師講過的翻譯五字口訣,一邊讀,一邊口頭翻譯課文。教師要讓學生了解不同注釋的不同作用。有些是整體注釋的,要根據注解自己去落實關鍵詞;有些只注釋關鍵詞,要自己貫通全句的意思。課文沒有加注釋的地方,一般是比較簡單的,但對有些同學或許還有一定的難度,就要學會使用《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等工具書,學會根據具體語言環境進行分析探究。
四、辨析歸納法
文言文中有許多詞在不同語境往往有不同的意義和用法,如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負”就有五種解釋:肉擔負荊背(著),秦貪負其強(依靠),寧許以負秦(擔負),決負約不償城(違背),臣誠想見欺于王而負趙(辜負)。教師可以將它的五種意思寫在黑板上,然后引導學生去剖析“負”的本意是背,因此第一句是用它的本意,第二、三句它的實義引申,第四五句是反向轉義——違背。
五、精選課文的突破口,優化課堂結構
教學設計新穎合理,是語文課堂教學最優化最鮮明的特征。在教學中,我深切地感到,選擇出最佳教學突破口,就是抓住了教學設計的導火線。突破口選準了,教學思路與教學設計就水到渠成,也就為全課的成功開辟了道路[7]。著名特級教師歐陽代娜在備《岳陽樓記》時,她反復地一遍一遍地讀,要讀出其中的味道,突然產生了靈感,此文雖然比較長,但是它的文眼是“覽物之情,得無異乎”中的“異”字,遷客騷人在觀賞景物時他們的心情的有差異,古仁人那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廣闊胸襟與遷客騷人們的狹隘胸襟是有差異的。抓住了文眼,就抓住了教學設計的導火線。
人們常說:教學有法,但無定法。重要的是根據多方面的條件,使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學生的情況進行有效組合,因此選擇一種好的教學方法不僅是一種創造,更是一種藝術。
參考文獻:
[1]陳文宏,語文教學,需要我們做些什么,山西:語文報社,2009年第7期
[2][6]黃厚江,語文教學通訊,山西:語文報社,2005年第7-8月合訂本,52
[3]趙君,文言文翻譯“四環節”,山西:語文報社,2005年第12期,39
[4][5][7]夏靈,語文教學通訊,山西:語文報社2009年第一期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