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對小學美術課學具準備的現狀進行了分析,對學具準備的重要性進行了闡述,并結合教學實踐引導學生主動準備學具材料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關鍵詞】美術學具;主動準備;策略
【引言】在新課標下的美術課,注重培養孩子們的動手能力。我們所教學的湘版教材就非常重視這一方面的內容,手工制作的內容相對來說比較多,而對于我們美術教師來說,手工課的教學難度非常大,學生學具的準備、教學中安全意識、衛生習慣的培養都是我們教學中的難題。沒有良好的課堂管理,沒有好的學具準備,再好的教學內容也無法順利實施,更無法提高課堂質效。
一、問題的提出
美術課本上呈現的形式:平面繪畫、手工制作、剪紙、雕塑彩繪以及國畫等。所涉及的工具材料也是非常豐富的。美術課上,學生的工具材料準備齊全與否,是一堂美術課能否成功的關鍵。在平常的教學中,許多的美術教師都會遇到這樣一個問題:美術課上,當老師講完課后,很多沒帶工具的學生無法動手作業,東借西借,滿教室的紀律一下便搞得亂糟糟,課堂教學無法正常進行,學習任務也難以完成。尤其是高年級的學生,這種現象更為嚴重。通過了解,對這種在美術課堂上,沒準備好工具材料的現象,幾乎在每所學校每節美術課上都有所存在。因此,許多學校的美術教師都為此而感到為難。他們或是刪減教學內容,只保留教授學具簡單的教學內容(例如黑白裝飾畫,油畫棒和水彩筆色彩畫),或是用分組合作的方法,同組的學生工具共用,但前者其實是“削足適履”,也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后者則在管理上有一定難度,效果也不見得理想,兩者實屬“無奈之舉”。學生如果沒準備好工具材料,將嚴重影響到課堂教學進程,美術課堂教學的實效性也就無法得到保障。
二、研究過程
(一)學校對美術學具管理的現狀
1、學生購買,老師統一保管。為了確保美術學具配備完整不影響課堂教學質量,我們學校采用的方法一是:常用的手工工具(如剪刀、手工刀等)由學生購買,老師統一保管,到每節課上課時根據需要統一發放。到學期結束后,教師再分發給學生。這樣的處理方法,較好地解決了學生“不帶學具”的難題。但是教師需要花不少的時間進行整理與保管。
2、學校購買,老師統一準備。由學校根據教材內容統一購買學具(如剪刀、手工刀、卡紙、雙面膠等),老師根據教材實際需要在課前準備好分發給每一位學生。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城市靈光》,學生課前準備:合適的紙張(卡紙、牛皮紙等)、剪刀、膠水一類。學生作業:制作建筑模型。老師提前布置帶學具,但上課時統計,只有5-6個人帶了剪刀和紙。怎么辦?像這種制作課沒準備學具材料是根本無法上的。好在老師有所準備:學校有統一購買的備用剪刀,打印用的A4紙。這樣,每個孩子都有了工具材料,在課堂上都制作得很認真,作業效果也非常好,看著自己完成的作品,孩子們都有一種自豪感。
(二)美術課堂引導學生主動準備學具材料的策略
1、根據教材內容引導學生、家長共同準備學具材料。新教材鼓勵學生進行綜合性和探究性的學習,每一課的作業內容都可以用不同材料來表現,可以平面,可以立體,也可以拼貼等等。在開學初,不忙著上課,先把整冊教材通讀一遍,交待布置學期要準備的學具,讓孩子們提前準備,產生對材料的迫切需要感,促進他們自覺的帶齊學具,這是根本。但對于低年級甚至剛入學的一年級小學生來說,就有點難度了。由于他們年紀小,生活經驗缺少,除了幾種常用的繪畫工具外,對許多材料不熟悉甚至沒見過。我在每學期初,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一份“X年級美術所需學具材料一覽表”,分發到班級,表格上面詳細寫明本學期每節美術課所需要的工具材料,讓學生和家長對本學期所需的學習課程和所需準備的學具材料有所了解,共同完成學具、材料的準備。確保課堂上能夠帶齊自己的學具和材料。
2、做好課前預習,引導學生主動準備所學內容學具。在每次上新課之前,我都會花一定的時間和學生一起看書預習,并提出一些問題來幫助學生,認識將要學習的新知識,以此培養學生準備工具材料的興趣和意識。比如,在執教湘版教材美術第八冊的《花團錦簇》一課時,我事先是這樣引導學生看書預習:先讓學生判斷這節課是繪畫課還是手工課?學生馬上回答是手工課;課本上都用了哪些材料進行制作?學生也能辨別出有皺紋紙、小棍、膠水等材料;除了這些材料還可以利用那些材料來制作漂亮的花呢?我拿出事先制作好的康乃馨啟發學生,學生們看到我手上拿的花都“哇”的驚叫起來:可以用餐巾紙,彩色紙,花莖可以用吸管!可以用筷子!……。這時我再進行誘導:你們想不想也象老師做一束漂亮的花呢? “想——!”教室里響起整齊的回答。“這就是我們下節課要學習的內容,哪個同學到時帶的材料最齊全,那老師相信他肯定做的最漂亮!”望著學生們臉上興奮的表情,我相信我已經充分調動起他們對下節課學習內容的興趣和好奇心。
3、小組成員共同準備,互相提醒,監督。在課堂中遇到一些孩子確實忘記帶工具的時候,我經常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如果讓一個學生都帶齊,難免缺這少那,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因此,我提前將各班分好小組,每組4人(通常固定不變,人數不宜太多,避免推諉現象),讓每個學生在剪刀、膠水、色彩工具中任選一種,分工準備,互相提醒,作業紙(即美術作業本)由老師統一發。如果有學生想達到特殊效果,可自行準備其他工具。這樣不僅培養孩子們團結協作精神,同時也增強了責任意識。
4、有意收集生活中廢舊物品,為美術課提供好材料。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質的極大豐富。生活中出現越來越多的廢棄物,如喝過的飲料罐,廢棄的彩色包裝紙,過期的報刊雜志,小紐扣等,其實這些廢棄物都是可再加工利用的,都是美術課上的好材料,關鍵是你是不是有心人,有沒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和創造美的雙手。我的做法是讓每個學生給自己準備一個小整理箱,平常看到漂亮有趣的材料都收集到箱子里,上課時就帶到學校來,根據上課的內容,自己的愛好取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而且還能和其他同學交流分享。通過這樣的做法,沒帶工具材料的學生不僅越來越少,而且創作的材料越來越豐富,最主要是養成廢棄物再生,環保的好習慣。
5、巧用校訊通。我們學校基本上每個孩子都加入了校訊通的,開始的時候我一般都只是在上課的前一天給家長發校訊通提醒他們及時提醒孩子進行各種準備,效果也還可以;后來偶然一次在短信中表揚了一個孩子,從那以后,這個孩子一直都表現得非常好,讓我發現了表揚的作用,后來我就經常表揚表現比較突出的孩子,形成良性循環。
三、結論
上好一節課,課前準備是非常重要的。學生的學具準備充分不僅是課堂教學內容的實施的基本前提和保障。也是一個人學習習慣的養成和培養的過程。通過學具準備可以培養學生做好提前準備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妥善管理工具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愛護財物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勤儉節約的良好習慣。教師在要求學生準備學具的過程中應盡量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從活動安排上,活動內容要有學生的自主權,從解決問題的方式、方法上學生可以不隨大流,可以別出心裁,盡量鼓勵學生獨到的見解,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
操作是智力的起源,思維的起點。培養能力的一種重要措施。在學習新課程標準后,我們更認識到使用學具的重要性、必要性。當然,孩子畢竟是孩子,偶爾的幾次忘記在所難免。而作為老師,應該再多點耐心和愛心。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準備學習用具的能力,提高教學效率,創造和諧有趣的教學氛圍。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
[2]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