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初具規模,在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當下,一線教師如何走出片面追求形式上的現代化,單純把現代教育技術作為一種內容呈現方式的誤區,高效應用現有信息化設施設備和優質資源,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是一個值得探討的的問題。本文試著以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融合為例,談談科學應用信息技術手段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
【關鍵詞】信息技術;課堂教學;融合
新世紀以來的短短十二年間,國家先后實施了中小學“校校通”計劃、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國家基礎教育資源庫建設、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標準建設等一系列教育信息化重點建設推進項目,使我國教育信息化的基礎設施初具規模。教育信息化日新月異,教育工作者必須深刻認識教育信息化對教育發展帶來的革命性影響,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使其成為教育教學工作的有力支撐,進一步增強使命感,堅持應用推進的思路,探索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實踐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在當今教育和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作為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已得到廣泛運用。實踐證明:恰當、巧妙地利用圖形、圖像、文本、聲音、動畫等多種媒體信息技術,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信息強度,增大信息密度,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并把教師的“導”與學生的“探”有機地結合起來,和諧地進行教學,會有效地開啟學生思維的閘門,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從而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不竭動力,是學生渴望獲得知識的情感意向,是學習積極性和自覺性的核心,是學習的強化劑。在課堂教學中,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因此教師設計教學過程和每個教學環節都必須充分考慮兒童的心理特點和需要。小學生年齡小,上課注意聽講時間短,持久性差,對學生的直接興趣始終是小學生學習動機的穩定組成部分。如果教師善于運用信息技術手段用色彩鮮明適度的畫面吸引學生、點燃學生的好奇之火,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將極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
如在教學《比較分數的大小》時,教師運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導入教學收到良好的效果。其做法是:上課開始,教師用課件播放“唐僧師徒分西瓜”的故事。唐僧師徒四人出現在一荒草叢的大路上,被太陽曬得口干舌燥。悟空便蹦蹦跳跳地來到師傅面前說:“師傅,口太渴了,我去找點解渴的東西來!”并吩咐八戒和沙僧看好師傅。不一會兒悟空抱著一個又大又圓的西瓜回來了。悟空道:“師傅和沙僧吃西瓜的1/4,八戒吃西瓜的1/3,我吃西瓜的1/6。”八戒一聽瞪著眼睛,很不高興地說:“猴哥,明知我的肚皮大,吃得多,卻分給我的最少,你吃得最多。”語音剛落,悟空便哈哈大笑道:“好一個呆子、呆子、呆子……”到此,教師抓住時機提出問題:“悟空為什么叫八戒呆子?”由于小學生特別喜歡《西游記》,課一開始,同學們便被生動的畫面、富有個性的人物對話所吸引,每個情節歷歷在目,問題一提出,同學們爭著回答:“八戒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他真呆!”等等。教師緊接著追問:“八戒為什么不知道自己分得最多呢?”此時學生躍躍欲試,欲言不能,教師趁疑而入,因勢利導,揭示課題。這樣就達到了“一石擊起千層浪”的效果。新穎有趣的引入課題,喚起了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為學習新的知識鋪設了一條平坦的大道。
二、利用信息技術手段突破知識的重點和難點。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枯燥,有的知識點在理解上也存在一定的難度,也就是說抽象與具體。太簡單的例子不能說明問題,生動有趣的實例又因表達的困難而不易講清,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其某些知識重點、難點的教學上有一定局限性。讓信息技術進入數學課堂,可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形象化,尤其多媒體課件能進行動態的演示,彌補了傳統教學方式在直觀感、立體感和動態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這個特點可處理其他教學方法難以處理的問題,并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增強他們的直觀印象,這就為教師解決教學難點,突破教學重點,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提供了一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在小學教學中,大量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插圖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插圖是靜止的,需借助信息技術手段,創設動態情境,以鮮明的色彩,活動的畫面把活動過程全面展現出來,那么既可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化抽象為具體,又可促進思維導向由模糊變清晰。如講“圓柱體表面積”一節內容時,用課件演示圓柱體和圓柱體表面展開的整個過程,學生就能清楚地認識到圓柱體的表面積是由“兩個相同上、下底圓面積和一個側面積組成\"。而側面展開后恰好是一個長方形,這個長方形的長是上(或下)底面的周長,寬是圓柱的高。
三、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操作能力。
根據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嚴密的邏輯性、系統性、應用的廣泛性等特點,教師要運用信息技術為學生開拓思維空間,幫助學生破除因循守舊的思想,增加思維的自由度,鼓勵學生探索,啟發學生發現問題,互相討論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時,為鞏固分數的意義,設計了這樣一個課件:在美麗的大自然中,蘋果樹上結了10個又紅又大的蘋果,有6只辛勤的蜜蜂正一桶一桶的在采蜜,它們一起去采了12桶蜜……這活潑生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延長了學生有意注意的時間,全班學生圍繞老師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展開討論:(1)你可以把圖中的什么看作單位“1”?(2)可以把它平均分為幾份?(3)可以表示這樣的幾份?(4)用分數表示是誰的幾分之幾?在學生興趣盎然、思維活躍的情況下,充分挖掘畫面中所提供的素材,說出:可以分別把10個蘋果、12桶蜜、6只蜜蜂看作單位“1”,并能把每個“1”平均分成不同的份數,用不同分數表示的過程中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東西,充分展開思維的翅膀,獨立思考問題。這樣做不僅較順利地將具體形象的事物轉化成抽象的數學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觀察力、注意力、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從而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四、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巧設練習,鞏固新知。
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能力的培養,以及良好的學風的養成,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所以,練習是學生學習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在教師的主導作用下,發揮多媒體轉換方便迅速,信息傳播速度快的功能優勢,巧妙設計練習,激發學生 “樂學樂做”的情感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學中,應廣泛借助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練習素材,更多的練習和表現自己能力與成就的機會。同時,也為教師提供及時獲得學生準確、真實的學習成效和學習態度及反饋信息的方法和途徑。如在教學《角的認識》時,學生最容易犯 “角的大小與構成角的兩邊長短有關”的概念性錯誤。為了克服學生這一錯誤的認識,我們運用多媒體制一個課件,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其做法是:在講完《角的認識》新課后,反饋練習時,依次出示一組練習(1)根據屏幕上提供的各種圖形(圖中有的是角,有的是兩條沒有相交的射線,擺放的形式多種多樣)判斷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結果98%的學生能準確判斷;(2)接著出示一組兩個大小相等而邊的長短不相等的角和兩個邊的長短相等而大小不等的角的畫面,要求學生判斷每對角的大小。結果有些學生得到邊長的角大這一錯誤的判斷。這說明學生沒有真正抓住事物的本質;(3)為了直觀驗證他們判斷的錯誤,屏幕上出現了一個以黑色為背景的高亮度的角。此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兩條邊長短變化時這個角的大小有什么變化。學生通過觀察屏幕演示自己得出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沒有關系的結論。這種非常直觀的演示,為學生積極思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是其它手段所無法比擬的。學生根據觀察,抓住了解決問題的關鍵,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達到了鞏固新知的目的。由此可見,運用多媒體教學,不但能充分刺激學生的感官,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并能激發學生創造性的學習,發展他們的思維,培養運用知識的綜合能力。
總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適時、合理、巧妙的使用信息技術手段,能很好的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我們深信,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深度融合將高效推進新課改,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落實,提高教育教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