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也相應的促進了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傳統文化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其內在的價值也在不斷的變化中。而面對著全球文化的沖擊,如何充分的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以及如何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工作,這是需要進行不斷的研究的。因此,本文主要針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及其傳承進行了相關方面的分析和探討,希望通過本文的研究,能夠正確認識到我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進而做好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造福于子孫。
【關鍵詞】中國傳統文化;當代價值;傳承
前言
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祖先遺留下來的文化也是博大精深的。由于全球化的沖擊,很多人認為我國的傳統文化對當代發展的利用價值是非常有限的,這種想法是非常不正確的。我國的傳統文化通過社會的發展變遷,已經形成了一種民族精神,并且通過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能夠發現傳統文化與當今社會發展的聯系,并且通過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相關理論去指導社會經濟建設,能夠實現良好的效果。因此,需要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進行研究,并且做好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
1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
所謂的中國傳統文化主要就是指在我國歷史的發展中,勞動人民以及文人墨客創造出來的文化,并且形成了一種世世代代的文化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內涵豐富,涉及到的內容也非常多,包括,地理、人文、農業、商業等等,是中華民族的巨大精神寶庫[1]。時至今日,尤其是伴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很多人認為主要的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的發展不具有很大的價值,社會的發展需要依靠科技的進步。但是,文化屬于精神產物,文化是可以指導實踐的,科技的進步也需要利用文化的相應內涵去進行創造。因此,從精神層面上看,中國的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2中國傳統文化所體現出來的精神
2.1 自強不息的精神
中國的傳統文化能夠體現出很多的精神,這些精神在如今的社會發展中,仍然具有非常重大的價值。首先,是自強不息的精神。由于在古代社會,自然環境惡劣,人們需要對抗自然,進而形成了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在我國的很多著作中都能夠體現出這種精神。例如,在《象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自強不息即,努力向上,決不停止[2]。是中華民族不斷進取、奮發有為精神的寫照。它以天體運行無休無止、永遠向上的規律,要求人們積極有為,勇于進取。在《論語》中,曾子提出:君子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的觀點。孟子從人格修養、擴充人性善的成分這一角度提出,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由此可見,自強不息的精神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華民族巨大的精神財富。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自強不息的精神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指導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候不氣餒,勇往直前[3]。
2.2天人合一的精神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還能夠體現天人合一的觀點。由于我國古代勞動生產力非常的低,而主要也以農業為主,因此,在實際的種植中,需要利用自然的優勢,有效的規避自然的劣勢,實現種植的目的。進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觀點。然而,從總體上來分析,天人合一的本意就是天地人和諧,而從中體現出天大地大人更大的精神,也就是說,天人合一的最終精神理念還是要體現出以民為本的精神。另外,如果從文學角度講,天人合一的觀點最先出現在《易經》中,夫君子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光[5]。從政治學方面講,天人合一的觀點還體現在君和民的身上。天代表君王,人代表人民,只有君王和人民一條心,才能夠實現國家的昌盛,人民的安居樂業。最終的天人合一也是將君王命名為天,而君王也是人,也就是說天人合一的精神實質上就是以民為本的精神。以民為本的精神是我國古代君王治理天下的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由于在古代朝代的更替中,暴君橫征暴斂,民不聊生,進而農民領袖出來反抗,推翻王朝,最終很多的君王認識到,人們才是立國的根本。在以民為本方面,其觀點影響最為深遠的是孟子。孟子提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說法。孟子提出了影響中國幾千年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觀點。進而很多的君王效仿孟子的觀點,將其作為治理國家的一項重要的政策。而在如今社會的發展中,以民為本的精神還在繼續的傳承,并且國家的領導者也非常的重視民生的問題,切實為人民辦事,這也是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在治理國家的過程中,充分的認識到人民的力量,只有受到人民的擁護,才能夠更好的治理國家,壯大國家[4]。
2.3 百善孝為先的精神
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非常的注重孝順,善良等等,由于我國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古國,在我國的歷史變遷中,出現了很多的孝順的感人事跡,并且由于在我國的傳統社會中,都是以家族的形式存在著的,家族的長輩具有絕對的權威,孝順也成為衡量晚輩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因此,在我國的傳統社會中,非常注重家庭的倫理關系。并且在文化中就有體現,像,設身處地、推己及人。到了宋代,這種孝親敬長的思想被進一步發展,形成厚德載物的思想。強調一個有道德的人,應以極其寬厚仁慈的愛心來對待自己的同類,以至一切有生命的東西。從崇尚倫理道德的精神出發。而百善孝為先的精神也傳承到現代,并且這種精神在現代中反映的也非常的強烈,在對學生的教育中,教育學生孝順父母、尊老愛幼等等。可見,孝順的精神在現代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6]。
2.4 貴和執中的精神
所謂的貴和執中的精神主要就是指在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需要以和為貴,并且需要深懂中庸之道。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應該做到以和為貴,避免發生沖突。在為人處世的過程中,還需要懂得中庸之道,過猶不及等等,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而在如今社會的發展中,也需要運用貴和執中的精神,在人與人相處的過程中,在人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利用貴和執中精神中的相關內涵,有助于更好的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3 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
我國的傳統文化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在當今社會中,也具有非常大的利用價值,并且在對我國的傳統文化進行利用的過程中,需要結合當今社會的發展形勢,結合社會的變化,進而使其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文化,將其不斷的應用到社會經濟建設當中,并且不斷的提高我國人民的素質和修養,促進我國社會的良好發展,下面針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進行具體的分析。
3.1 利用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
我國的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的利用價值首先體現在利用傳統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在于具有高度的民族精神,一切的行動應該以整個民族的利益作為出發點。因此,在當今社會的發展中,也應該以弘揚民族精神為己任,以進一步增強民族的凝聚力,提高公民的愛國情懷,與危害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作斗爭等等,進而通過有效的踐行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斷的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使中華民族更加的強大等等[7]。
3.2 利用傳統文化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利用傳統文化也可以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等優秀的道德,將其利用在對公民的道德宣傳中能夠實現良好的效果,使公民通過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仁義禮智信的真正內涵,能夠進一步了解到道德素質對于自身的重要意義。另外,像一些忠恕之道、殺身成仁等等道德抱負可以應用到人生價值問題以及社會道德問題方面,通過對公民進行良好的教育,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3 利用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通過利用我國的傳統文化,還可以充分的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于市場經濟的真正內涵是信譽經濟。也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信”,誠信、信譽等等,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市場中不誠信、沒有信譽的商家進行教育,使其能夠了解到信譽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意義,在實際的商業買賣中能夠做到誠信等等。進而通過正確引導當代人主動接觸、認識傳統文化,利用其有價值的部分對當代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都能產生積極影響,有助于消除市場經濟某些負面效應。益的行為作斗爭等等,進而通過有效的踐行我國的傳統文化,不斷的增強民族的凝聚力,使中華民族更加的強大等等[7]。
3.2 利用傳統文化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利用傳統文化也可以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等優秀的道德,將其利用在對公民的道德宣傳中能夠實現良好的效果,使公民通過學習我國的傳統文化,了解仁義禮智信的真正內涵,能夠進一步了解到道德素質對于自身的重要意義。另外,像一些忠恕之道、殺身成仁等等道德抱負可以應用到人生價值問題以及社會道德問題方面,通過對公民進行良好的教育,實現我國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
3.3 利用傳統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通過利用我國的傳統文化,還可以充分的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由于市場經濟的真正內涵是信譽經濟。也就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信”,誠信、信譽等等,因此,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應該結合市場中不誠信、沒有信譽的商家進行教育,使其能夠了解到信譽對于自身發展的重要意義以及對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意義,在實際的商業買賣中能夠做到誠信等等。進而通過正確引導當代人主動接觸、認識傳統文化,利用其有價值的部分對當代人的思想意識、價值觀念、行為模式都能產生積極影響,有助于消除市場經濟某些負面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