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最近在排演亨德爾歌劇《賽美麗》,所以更讓我對西方歌劇中巴洛克時期的歌劇有了更大的興趣和理解。
從15世紀開始,歌劇在這個時期占有相當大的地位,大家知道歌劇誕生于意大利,當時在15世紀時有個社團,后人稱為“卡梅拉塔”,而在相當長的時間中是延續(xù)這種幕間劇的形式,而且基本是以一種風格的歌唱貫穿曲終,所以也可以說是歌劇的鼻祖。而直到17世紀,也就是說巴洛克時期,歌劇才逐步繁榮起來,而且他的形式和規(guī)模也越來越大。這個時期涌現出很多著名的作曲家,在威尼斯,蒙特威爾第首創(chuàng)激情風格,強調旋律的表情作用;擴大樂隊編制,首創(chuàng)震音、撥弦等演奏手法;廣泛使用不協和音和不作預備的七和弦;轉調自由。其早期歌劇《奧菲歐》和《阿里安娜》均取材于神話故事,而《奧菲歐》也被后人稱為影響后人的一部偉大作品。1642年創(chuàng)作的《波佩阿的加冕》是最早采用歷史題材的歌劇,作品以宣敘調為中心,自由運用各種類型的詠嘆調,開創(chuàng)了意大利歌劇的新紀元。在那不勒斯,普羅文扎勒師承威尼斯樂派,發(fā)展了活潑靈巧的抒情風格,預示了aba形式的返始詠嘆調,成為那不勒斯歌劇樂派的奠基人。該樂派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斯卡拉蒂一聲生創(chuàng)作了《泰奧多拉》、《阿爾米尼歐》、《米特里達特#8226;尤帕托》、《奧多阿爾多》、《埃拉克雷阿》等115部歌劇,多為正歌劇。斯卡拉蒂確立了“快-慢-快”的意大利式歌劇序曲,成為交響樂的先聲;他的宣敘調有干念式的清宣敘調和帶伴奏的器樂宣敘調兩類,演唱上廣泛運用美聲技巧,音樂的戲劇表現力和抒情功能也被強調。亨德爾是巴洛克時期意大利正歌劇的又一重要作曲家,寫有近50部歌劇,其中36部于1711—1744年間,在英國演出。代表作有《李納爾多》、《尤利烏斯#8226;凱撒在埃及》、《塔梅拉諾》、《羅德琳達》、《奧蘭多》等。不少作品以宣敘調表現劇情,返始詠嘆調則刻畫人物性格和內心世界。17世紀后半葉,正當意大利歌劇發(fā)展如火如荼之時,歌劇旋風吹到了法國路易十四的宮廷。國王寵信的舞蹈家、音樂家呂利從向被法國人所輕蔑的意大利歌劇中獲得靈感,將法國古典悲劇、宮廷芭蕾以及宮廷歌曲相結合,先后創(chuàng)作了《卡特穆斯與哈摩妮婭》、《阿爾切斯特》、《普賽苔尼》、《法厄同》、《阿瑪迪斯》、《羅蘭》等20部歌劇。呂利不稱自己的作品為歌劇,而叫做“抒情悲劇”。拉莫是法國歌劇史上的又一重要人物。他50歲起先后創(chuàng)作了16部歌劇,主要作品有《伊波利特和阿莉茜》、《卡斯托與勃呂克斯》、《達達努斯》、《那法爾的公主》、《普拉泰》等。他傳承呂利的抒情悲劇傳統(tǒng),同時也創(chuàng)作喜歌劇。淡化了宣敘調與詠嘆調的明顯劃分,節(jié)奏細膩、語音清晰的宣敘性音調占有重要地位,音樂構成含獨唱、合唱、器樂間奏等,芭蕾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插曲段落分明,頗具欣賞性。作品中功能和聲的運用,增強了藝術表現力。在莎士比亞的故鄉(xiāng)英國,話劇藝術和假面劇向富活力,而歌劇作為獨立品種直至1656年才產生了集體譜曲的第一部本土作品《圍攻羅斯特》。此后,普賽爾寫有40余部戲劇配樂,其中唯一的一部歌劇《狄朵與埃涅阿斯》于1689年在倫敦首演。該劇譜從適合于萊文歌詞韻律的節(jié)奏和音調,音樂性格熱情生動,和聲語言洗練扎實,成為巴洛克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英國歌劇。1728年由佩普什是英國最早和最著名的民謠歌劇。全劇從一個乞丐和一個演員的對白開場,故稱“乞丐歌劇”。角色皆系盜匪、小偷、妓女等下層人物,音樂采用流行民歌填詞。民謠歌劇傳到德奧,促成了音樂喜劇即歌唱劇的誕生。
很多巴洛克時期的歌劇都是為宮廷的慶典場合而作,在這種場合中,歌劇是奢華和壯觀的顯示。歌劇的題材多源于希臘神話傳說和古代歷史故事,這不僅是因為巴洛克歌劇的貴族資助人對古希臘和古羅馬文明有著無限向往,更源于,他們希望感受這些傳說和歷史中人物的英雄性與神性,在想象中把他們與自己融為一體。因而,巴洛克歌劇既是作曲家創(chuàng)作沖動的反映,更是一種取悅貴族的方式。1637年,第一座公眾歌劇院在威尼斯開放,每一位買了入場券的觀眾都能夠觀看歌劇演出。在1637年到1700年間,僅威尼斯一座城市就建立了17座公眾歌劇院,這種情況同樣也出現于意大利的其他城市,這充分說明,歌劇誕生的時間和地點是多么適宜。18世紀早期,德國的漢堡、萊比錫以及英國的倫敦都建立了公眾歌劇院,但總的說來,其他國家的公眾歌劇院較之意大利而言經歷了更長的發(fā)展時間。
巴洛克歌劇的誕生還標志著歌唱藝術大師的出現。其中最重要的要數閹人歌手,一些在青春期之前做過閹割手術的男性歌手。閹人歌手結合了男性的肺活量與女性的音域,他的靈敏性、呼吸的控制能力以及獨一無二的聲線吸引著聆聽者。閹人歌手在所有的音樂家中是收入最高的。他們運用女高音或男高音的音域擔任諸如凱撒和羅祿等角色,而巴洛克歌劇的觀眾對聲音技巧的迷戀顯然更勝于對戲劇情節(jié)的興趣。現今,一些巴洛克歌劇已不再能搬上歌劇舞臺,因為當代歌手沒有能力完成閹人歌手演唱的高難度部分。在巴洛克晚期,詠嘆調在歌劇舞臺占據重要地位,宣敘調僅為一些穿插性的演唱。這些宣敘調通常由通奏低音伴奏,稱為清唱宣敘調,又稱干念宣敘調。然而,在情感到達高潮以及緊張的戲劇場面時,宣敘調也會用樂隊伴奏,這種宣敘調被稱為伴奏宣敘調。
巴洛克晚期的詠嘆調被作曲家賦于了深刻的音樂性,優(yōu)美流暢的旋律對觀眾有很強的感染力。當演員面對觀眾,抒發(fā)被塑造人物的情感時,所有的情節(jié)都停頓下來,演員盡情展示他們的聲音技巧。巴洛克晚期詠嘆調的典型形式為ABA結構,被稱為返始詠嘆調。即,在對比性的中間段落后從頭反復第一段落。然而,這種重復常使音樂不能與歌詞相符,因為歌手總習慣于把重復的段落加以即興裝飾。
巴洛克歌劇綜合了炫技、高貴與奢華,它是一個輝煌時代的完美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