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對職業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形成很大的沖擊,職業學校以培養專業技能型人才為目標。作者就職業學校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就網絡時代如何加強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提出可行性的建議,以供參考。
【關鍵詞】網絡時代;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管理
1前言
隨著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職業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在迎來機遇的同時,也面臨巨大的挑戰。由于職業學院學生預見能力比較低,缺乏明確的人生目標,學習缺乏積極性,主動性與自覺性,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與組織紀律,在網絡時代容易受社會及網絡不良風氣的影響,因而,網絡時代加強職業學院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 網絡時代職業學院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現狀分析
網絡時代的到來為思想政治工作輸入新活力,由于網絡的具有自由交流的優勢,使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更具趣味性與貼近性。然而,由于網絡的開放性,使職業學校的思想政治管理工作存在許多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1網絡時代職業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新的管理理念與組織結構。在網絡時代,網絡是學生了解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透過網絡看世界是現代人新的生活方式,網絡大量的共享信息資源是思想教育面臨的巨大挑戰。在組織結構中,雖然各職業學校成立了領導小組,但一般都是流于形式,缺乏明確的工作內涵與職責分配,缺乏凝聚力等現實問題。從思想上來看,管理理念相對落后,缺乏對制度的宣傳,工作方式以傳統管理理念為主,缺乏創新意識與服務意識,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需要。
2.2職業學校管理團隊整體水平不高。職業院校屬于商業性質,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對高素質的人才引進嚴重不足,雖有部門高學歷的教師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隊伍之中,在整體素質上有所提高,但還是缺乏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系統性與針對性管理。在網絡時代,管理者不但有豐富的專業知識,還要對網絡知識與技術進行充分的了解與掌握,把握管理過程中的權威性與主動性,這也正是現在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所缺失的。嚴重削弱了管理工作的能效性,職業學校自身對網絡時代環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缺乏認識,管理理念缺乏創新意識。
2.3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管理過程中缺乏創新性。現階段職業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組織形式與內容缺乏創新性,只注重數量而不注重質量教育,教育管理缺乏和學生的互動與溝通,對網絡優勢缺乏合理的利用,手段單一,缺乏靈活性與多元化,沒有吸引力,不能充分激發學生自我管理、教育與服務的作用。
2.4職業院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缺乏監督與評價機制。在我國的職業院校中,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評價的標準不明確,評價范圍與指標缺乏全面性、科學性與適用性,不能適應網絡時代發展之需要,對學生在學校的生活與思想實際關心的問題,缺乏有效的反饋、評價與監督機制。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必須加強工作效果的自檢,才能有效解決學生生活與思想上遇到的實際問題。機制的缺乏,導致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缺乏針對性、實效性,加強監督機制的構建是職業學校思想政治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
3 網絡時代職業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策略
隨著網絡時代的快速發展,網絡時代職業學院思政管理工作要不斷的創新、探索。成功沒有模式,需要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網絡化,運用網絡平臺,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水平與能力,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3.1建立網絡時代職業院校思政教育科學的管理機制。管理機制的科學性包括兩個方面,即領導與隊伍管理機制。在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執行的過程中,建立健全適應網絡時代需要的領導機制與組織內部的合理分工。成立專門的領導小組,對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進行統一規劃與部署,明確職責,相互配合。對網絡輿論信息進行收集、整理、監督以及反饋。加強目標管理理念的培養,對管理工作者實行嚴格考核制度,對工作的方式方法進行多方面的綜合考核,并定期舉行自我總結、研討、交流、評價等活動,對管理工作進行客觀評價,總結經驗,不斷創新。
3.2創新網絡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途徑。網絡時代思想政治工作必須改變傳統的管理方式,運用網絡平臺,多媒體等進行工作手段的創新。首先要立足新媒體進行觀念、方法與思路的創新,適應網絡時代的發展需要,不斷創新觀念與思路,充分運用網絡新媒體之特點,對管理模式,交流方式,教育理念等進行創新,實現職業教育思想政治管理工作觀念、方法與思路的創新。其次,利用網絡構建溝通與互動平臺。網絡時代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個不斷實踐創新的平臺,運用網絡的公開性與自由性,構建管理者與學生公開交流的平臺,了解學生的生活與思想之需,做到有的放矢的解決問題。最后,網絡時代思政管理要以學生為工作的主體,充分的運用網絡平臺,采用計算機教育的模式,豐富網絡課程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自我教育、管理與服務的能力。
3.3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評價與監督機制。評價與監督體機制是指對管理效果的有效評測,各指標之間相互區別與聯系,反應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效果的整體結構。評價與監督的依據是評估監督的標準與目標,最終達于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經濟發展與社人進步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喬海濱.論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創新與發展[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214-215.
[2]童忠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體系構建研究[J].昆明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64-65.
[3]汪娟.完善思政教育工作評價指標體系[J].當代青年研究.2011.(10):7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