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締約過失責任是當事人在締約過程中因違反先合同義務而產生的一種責任,對保護當事人的信賴利益和固有利益意義重大。本文在論述我國締約過失責任的立法現狀及不足的基礎上,提出了幾點完善建議,以期更好地發揮締約過失制度的作用,維護當事人的合法利益。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概述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概念和構成要件
締約過失責任是在合同生效前的締約過程中,締約一方或雙方當事人故意或過失違反基于誠實信用原則而產生的保護、告知、協力、保密等先合同義務,并致相對方信賴利益和(或)固有利益遭受損失時所應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1、締約當事人有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締約過失責任作為一種責任形態存在,必須以先合同義務的存在及違反作為前提。2、須有信賴利益和(或)固有利益遭受損害的事實存在。締約過失責任作為一種民事責任,同樣應該以損害事實的存在為成立要件。3、行為人須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兩種形態。4、違反先合同義務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存在因果關系。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法律特征
1、締約過失責任產生于合同締結過程中。其中“合同締結過程”的起點是指要約生效之時,在要約邀請階段是不產生締約過失責任的;終點是指合同成立之時。
2、締約過失責任違反的是先合同義務。合同交易過程中的義務,分為先合同義務、合同義務和后合同義務。先合同義務是指在當事人為簽訂合同相互磋商的過程中,依誠實信用原則而逐漸產生的注意義務,僅適用于合同成立前的締約階段。先合同義務包括告知義務、協力義務、保護和照顧義務、保密義務、忠實義務等。
3、締約過失責任屬于過錯責任。締約上的過失,是指當事人于締結合同之際具有過失,從而導致合同的不成立、無效或被撤銷,是對方當事人遭受損害的情形。
4、締約過失責任主要賠償對方當事人信賴利益的損失。其中“信賴利益”是當事人相信法律行為有效成立,而因某種事實之發生,該法律行為不成立或無效而生之損失。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立法現狀和不足
(一)締約過失責任的立法現狀
我國締約過失責任的立法,主要體現在《民法通則》與《合同法》的相關規定中。《民法通則》建立了不完整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主要體現在:第58條規定了民事行為無效的七種情形,第59條規定規定了兩種可變更可撤銷情形,第66條規定了民事行為被確認無效或者撤銷后的法律責任。《合同法》的頒布顯示了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在我國正式確立。第42條規定締約過失的適用情形,第43條是有關當事人在締約過程中的保密義務的規定;第58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的法律后果。
(二)締約過失責任的不足
1、締約過失制度不應規定在合同法中
締約過失責任制度規定在合同法中是有一定原因的,但是這樣規定也存在著很多缺陷。我國民法一直處于發展之中,現在沒有統一的民法典,國家也在試圖健全民法體系,想制定出統一的民法典。締約過失責任制度作為債的獨立發生原因之一,可以單獨列入債編之中。另外締約過失規定在合同法之中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締約過失是合同磋商階段對信賴利益侵害,造成相對方利益的損害,可見締約過失與合同還是有一定關系的,締約過失責任規定在合同法中,容易使人們對締約過失的獨立性產生質疑,不利于締約過失在我國司法實踐中的運用。
2、締約過失制度各項具體規定上的不足
(1)沒有明確規定先合同義務
先合同義務作為一種法定義務,應由法律加以明確規定。《合同法》第九十二條規定了后合同義務,而對先合同義務沒有從正面給予規定,只是在第四十二條、第四十三條中將先合同義務采用反列方式嵌入締約過失行為中加以規定。這種方法不明確,若不對先合同義務作出原則性和統一性的規定,就會影響到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的界定。
(2)沒有明確規定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
《合同法》未對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作出明確的規定,從而導致了在司法實踐中因沒有統一的標準而出現的爭議。在合同的履行或法庭審判過程中,不履行合同的一方為了逃避違約責任,會主動主張所締結的合同是無效合同;或者在法院的審判過程中,發現了致使合同無效的原因,進而裁決合同無效。在這兩種情況下,因為合同為無效合同,則合同中的違約責任條款也為無效,當事人只能通過締約過失責任尋求救濟,但在我國已往的司法審判中,在此情形下一般只判決賠償締約費用、利息等直接損失,這與合同中的違約責任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主張合同無效,有時被視為是一種有效的訴訟策略。這說明,締約過失責任在此情形中并沒有起到維護公平、正義的作用,反而成了避風港。由此看來,科學的界定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范圍并及時作出明確的規定是非常重要的。
(3)沒有明確規定可變更合同的締約過失責任
《合同法》第五十四條規定:“下列合同,當事人一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
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一)因重大誤解訂立的;(二)在訂立合同時顯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情況下訂立的合同,受損害方有權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變更或者撤銷。……”根據此規定,可變更合同與可撤銷合同有著同樣的法律規定的原因。《合同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后,……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合同法》規定了可撤銷合同的締約過失責任,然而,對可變更合同是否存在締約過失責任未作規定。
三、締約過失責任的完善建議
(一)立法體系上的完善
我國締約過失責任制度規定在合同法中是不妥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有其獨立的調整范圍和適用空間,其與合同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債,不應該規定在合同法之中。這與我們國家沒有編撰統一的民法典也有著一定的關系。條件成熟,我國有統一民法典時,應當把締約過失責任制度單獨規定在債編之中,作為和其他幾種債的發生原因并列的責任之一。這樣規定對于完善我國法律體系,合法有效規范締約階段締約當事人的利益以及遵守誠實信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起著重要的作用。
(二)進一步完善締約過失責任制度的各項內容
一是為充分體現誠實信用原則,有必要直接對誠實信用原則這一一般條款進行規定。二是在規定先合同義務時,對其內涵應作出準確描述。比如合同法第43條對保密義務的規定存在一定的疏漏,不恰當地縮小了保密義務的范圍。三是對涉及締約過失責任的賠償問題應作出明確規定。具體可包括損害限額,損失提出范圍及責任承擔方式等內容。四是對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情形作出補充規定:一是可變更合同的情形;二是合同有效的情形,因在合同有效的情況下,締約一方在締約過程中的締約過失行為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也應適用締約過失責任制度進行賠償。
參考文獻:
[1]程偉:《締約過失制度研究》2012年4月;
[2]馮鳳寧:《論締約過失責任若干法律問題》2011年3月;
[3]潘潔宏:《締約過失責任若干問題研究》2013年5月;
[4]劉毓:《締約過失責任的認定及損害賠償范圍研究》2006年11月;
[5]朱靜濤:《論締約過失責任——以締約過失責任的適用范圍和賠償范圍為主》2007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