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層建筑的發展在某些時候被視為喪失城市人文精神的罪魁禍首,它的產生帶來了越來越多的負面影響。人文精神的高揚是城市充滿活力的源泉。高層建筑創作需要從人文精神維度出發,從城市環境、形式語言、空間特色、地域文化等角度創意高層建筑,創造其在城市中的文化價值。
【關鍵詞】高層建筑;人文精神;城市環境;形式語言;空間特色;地域文化
1.引言
在喧囂和擁擠的城市中巍然升起,或是在藍天背景前婷婷玉立,高層建筑——特別是摩天大廈,緊緊地吸引了公眾的視線和注意力,喚起了人們的想象……。從1885年美國芝加哥家庭保險公司的建成到現在,高層建筑的發展走過了100多年。
人類為什么要往高建造呢?菲利普#8226;約翰遜在《摩天大廈》一書“緒言采訪”中說:“關于什么是摩天大廈的起因,人們有不同的概念,但在文化上的原因只有一個:為宗教信仰和自豪的目的往上升高??墒俏覀兊纳虡I摩天大廈是競爭性商業世界啟動和推進的結果?!痹诋敶虡I世界激烈競爭的推動下,由于高度是聲望和公認的象征,經濟條件和科技條件的結合賦予了高層建筑特殊的使命——高度的攀比。高層建筑的設計失去文化背景的支持,忽略了文化特色創造和藝術個性追求,有的只是經濟和科技的堆砌,它的發展走入了文化困境和創造危機。
2.城市人文精神思考
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崇尚“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本來就與社會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而由人組成的社會共同體——城市,便成為一種集體“人文精神”的載體。
在英文中“人文精神”一詞應該是humanism,通常譯作人文主義、人本主義、人道主義。在狹義上,它是指文藝復興時期的一種思潮,其核心思想為關心人、重視人的價值,張揚人的理性,立足于塵世生活的超越性精神追求。在廣義上,它指歐洲始于古希臘的一種文化傳統,其基本內涵確定為人性、理性和超越性,簡單地說,就是關心人,尤其是關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價值,尤其是尊重人作為精神存在的價值。
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文明的核心,是城市市民共同的人生價值,也是城市建筑創新發展的精神支柱。城市人文精神對城市人文環境有著深遠的影響,而城市人文環境是城市建筑創新發展環境中最核心、影響力最大的環境??梢哉f,一個城市的人文精神已經成為一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文化的核心問題。
人文精神的高揚是城市充滿活力的源泉,高層建筑創作需要從人文精神維度出發,從城市環境、形式語言、空間特色、地域文化等角度創意高層建筑,創造其在城市中的文化價值。
3.基于人文精神的高層建筑發展策略
3.1 城市環境
高層建筑一般在城市商業中心區域比較集中,并有時相互組合形成建筑群。在高層建筑之間,高層與城市環境之間,有著許多互相影響的因素,這些因素與人們的生活環境以及城市外部空間的質量構成了多方面的相互作用,往往促成城市建筑管理法規的改變,也因此對高層建筑設計的體形與風格產生直接影響。其中,高層建筑作為巨大的人工構筑環境,對建設基地原由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問題——陽光、陰影、氣流及與環境相互協調(地形、地貌、景觀、周圍建筑等)等各方面,都迫使建筑師的設計策略做出響應。
高層建筑的規劃和設計應與城市環境和城市設計想結合,朝著布局的合理化與設計的人性化、底部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體化、周圍建筑低密度化這幾個方向發展。
1)高層建筑布局的合理化與設計的人性化
高層建筑是城市總體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需要創造滿足人們精神需要的社會環境和愜意的心理環境,創造豐富多彩的形象及藝術景觀,給人以美的享受。為了滿足人們的視覺與心理需要,高層建筑就要在城市、街區、小區和組群這些不同的尺度層面上,參與城市景觀的構成。
不同的高層建筑利用不同體量、材料、質感等要素,形成“大尺度”,創造出豐富多彩的城市質感,塑造了城市形象和區域特征。在高層建筑的底部,利用高層建筑材料質感的變化,形成與傳統城市相似的“中尺度”。在人的視覺距離上,利用鋪地、綠化、建筑小品以及建筑自身的細部處理、裝飾等,形成親人的“小尺度”。大、中、小三種尺度連續變化,充分考慮人的視覺和心理感受,保證了合理的空間布局與良好的空間尺度,使高層建筑與城市空間相互協調。
2)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一體化
高層建筑本身進行規模和功能擴展的同時,其與城市公共空間的互補與融合己經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伴隨著城市開發,廣場、庭院、步行街、街角綠地等高質量的城市公共空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這些公共空間的建設常常有高層建筑底部空間開發的參與,有高層建筑附屬廣場庭院、各種服務設施(如廁所)、商業設施以及室內外停車場的融入。
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這種一體化的趨勢反映了城市功能的優化和重組,給高層建筑底部空間與城市公共空間都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和空間模式,形成了一種以公共社交和休閑活動為中心的、強調綜合利用的新型公共活動場所。
3)高層建筑周圍建筑的低密度化
高層建筑是城市的獨特景觀。作為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層建筑周圍環境的狀況一直是規劃設計者關心的問題。環境設計的任務,就是要按照安全、方便、舒適和經濟的原則,滿足人們不同的使用要求、環境的允許限度和各環境因素本身的生態規律,將其妥善組織、有機構成,進而從生理和心理兩個方面創造出一個滿足人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多維的環境空間,其核心問題是協調人——建筑——環境這三者的關系。國外設計者十分重視拓展高層底部的綠化空間,提出“生活要接近自然環境”的原則,在高層建筑周圍的公共空間中盡可能地布置綠化空間,并通過建筑法則的規定和實施,控制高層區環境質量,壓低高層區建筑密度。
3.2 形式語言
德國著名建筑學家漢派爾先生看過中國的一些城市建筑后,心生感慨:走在一個城市中,不知道自己走在哪里。所有的高層建筑都是一個模樣,沒有特色可言。如果說古代人錯把杭州作為“汴州”尚情有可原,那么現代人“錯把廣州作鄭州”也并非絕不可能,缺乏文化內涵,使建筑走向趨同性。我們可以從形式語言出發,做一些探索:
1)注重整體性
設計中注重建筑整體的輪廓形象,而不是一味追求局部造型。對建筑輪廓要重點處理好式樣、比例、尺度的能夠關系。處理細部時,應以有利于塑造好建筑的整體形象為主,避免繁瑣。
2)注重簡潔性
簡潔性也是保證建筑整體性的重要手段之一。簡潔性指以盡可能少的造型元素表達豐富的建筑內涵,用盡可能少的符號表達更多的意義。
3)注重易識別性
高層建筑屬于大型性建筑,對一個地區來說,往往具有標志性。同時高層商業建筑為了體現業主的聲望、地位以及突出其商業廣告性,除了在高度上做文章,也需要建筑式樣上具有自身的特性,使其易從周圍環境中區分出來,表現出與眾不同的個性
3.3 空間特色
高層建筑在我國發展很快,但是,從設計質量方面來看卻不容樂觀,多數設計追趕流行時尚,玻璃幕墻、鋁合金遮陽、尖頂、帽沿等KPF的設計手法隨處可見,設計人員似乎都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外觀和頂部的造型,卻很少注意內部空間的構成方式,以及使用者對于空間的感受。高層建筑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城市的一部分,其空間是城市空間系統中的一個節點,參與形成不同性質功能的城市空間,與周圍的建筑和環境存在著積極的聯系。我們可以從“外部空間與城市空間相結合”、將“外部空間引人室內”兩方面來探討現代高層建筑的空間組織。
現代高層建筑的外部空間既與街道空間互為補充,又與城市生態環境息息相關,因而是建筑與城市、社會的接觸點。在用地范圍內,可將高層綜合體的外部空間開放為城市公共空間,它主要通過廣場、庭院和屋頂花園等方式而得到體現。
3.4 地域文化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一方人造就一方建筑?!巴辽灵L是所有真正藝術和文化的必要領域”。建筑是一個地區的產物,世界上沒有抽象的建筑,只有具體的地區的建筑,它總是扎根于具體的環境之中,受到所在地區的地理氣候條件的影響,受具體的地形條件,自然條件,以及地形地貌和城市已有的建筑地段環境所制約的,這是造就一個建筑形式和風格的一個基本點。
高層建筑的創作要以生態觀的角度順應自然的地形地貌的要求,與地段環境,融為一體,要用城市的觀點看建筑,尊重城市和地段已形成的整體的布局和肌理,以及建筑與自然的關系,在體形、體量、空間布局,建筑形式乃至材料色彩等方面下工夫,采用與地區相適應的技術條件手段,再結合功能,整合,優選,融會貫通,就有可能創造出有個性的精品。
4.結語
高層建筑己走過百年的發展歷程,其設計風格雖不斷變化,但始終與城市人文精神發生關聯。任何設計風格的形成,都有它存在的道理和意義,也有它的局限性和負面效果。因此,重視探究城市人文精神對高層建筑設計的意義,有助于高層建筑設計理念的完善、更新,是推動高層建筑設計健康發展的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劉順校、周湘津.高層建筑設計.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馬嶸.城市人文精神與建筑創新研究.嘉興學院學報,2007(05):9~13
[3]張珊珊、王恩棟.探求城市環境中的和諧共鳴——高層公共建筑底部空間設計.建筑學報,1999.2
[4]雷春濃.現代高層建筑設計.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