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指出”和諧廊坊”的根本在人心,唯有從覺悟人性、喚醒人心做起,才能拯救人民心靈,化解沖突災難,達到國泰民安、社會和諧的結果。而只有圣賢教育能夠導正人心。最后提出恢復社會和諧,恢復圣賢教育的措施。
【關鍵詞】和諧廊坊;圣賢教育;弟子規;和諧社會
一、社會治亂的根本在人心
為實現“實力廊坊,效率廊坊、和諧廊坊”這一奮斗目標,打造廊坊“幸福宜居”城市名片,因而對“和諧廊坊”的研究就成為應有之義。要實現社會和諧,首先要家庭和諧,要實現家庭和諧,需要人的身心和諧。
身心和諧從心開始。三字經上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人的本性是至善至美的,但由于后天的原因,沾染了習性,如何去掉習性,恢復本性,“茍不教,性乃遷”,所以人性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強大力量。它教導人們認識超越時空的大自然法則,此之謂道;它教導人類如何順從大自然的法則,此之謂德。其核心就是“ 孝悌忠信仁愛對待,禮義廉恥和平共處”的倫理道德教育。在《論語》里面,孔子提到孔門四科:德行、言語、政事和文學。而我們現代的教育把前三門功課都忽視了,只重視最后一門文學。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湯因比博士說:“解決二十一世紀人類危機只有中國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教。”確實,儒家思想是人性的教育。它最終歸結為“五倫”,“五常”、“四維”、“八德”。而儒家思想要讓更多的人認識,接受、踐行,要找到它的根。它的根就是《弟子規》,為什么,因為弟子規就是生活。習近平主席曾在中央黨校中提出“領導干部要愛讀書讀好書善讀書。”他還進一步指出:“各級領導干部應讀讀《弟子規》,《弟子規》1080個字,本是童蒙養正的寶典,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實際上里面蘊含著做人做事學問的大智慧。《弟子規》首先教育我們孝順父母、恭敬兄長,繼而教育我們把對父兄的孝敬擴大到社會,“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進而教育我們泛愛眾,“凡是人,皆須愛”,通篇講的是愛心。《弟子規》匯集了中國至圣先賢的大智慧。”
確實,《弟子規》是天下第一規,是家庭教育的第一規,是終生教育的第一規,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規范。什么是弟子?在家庭是父母的好兒女;在學校是老師的好學生;在軍隊是好士兵;在企業是好員工;在機關是好公務員;在社會是國家的好公民。所以,所有的人都應學習和落實《弟子規》。《弟子規》是中華民族歷代祖先高度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文化的瑰寶,它是超越時空、種族及疆界的真理。這是西方和歐美文化望塵莫及,更是不可比的。
二、圣賢教育能夠導正人心
由于受很多原因的影響,現代的人們價值觀混亂,榮辱不辨、善惡不明;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的道德觀念侵蝕一些人的心靈,金錢、權力、地位成為一些人追逐的目標;人與人之間缺乏信任,關系冷漠,甚至麻木不仁,見死不救;更有一些人不講誠信、唯利是圖、制假販假、坑蒙拐騙……相比中國古人,人們德行深厚,最根本的原因是從小受到的人道的教育。在《群書治要#8226;淮南子》上就說,“不知禮義,不可以刑法。法能殺不孝者,而不能使人為孔、曾之行;法能刑竊盜者,而不能使人為伯夷之廉。孔子養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為文章,行為儀表,教之所成也。”這就說明,靠法律和制度建設可以把不孝的人判處死刑,但是不能夠使人們成為孔子、曾子那樣有德行、有孝心的人;法律也能夠把竊賊給以刑法的制裁,但是不能使人成為伯夷那樣有廉潔、有志氣的人。孔子教育的徒弟有三千多人,每一個人在家孝敬父母,出門尊敬長輩,言為世則,行為世法,一言一行,都能成為世間的表率,是依靠教育所成就的啊!在《群書治要#8226;鹽鐵論》中也提到:“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殺人,而不能使人仁。”
在《論語》上孔子也提出:“不教而殺謂之虐”。也就是說,在位者沒有教導人們仁義慈悌的道理,人們因為缺少倫理道德的教育、不知道做人的本分責任而走向違法亂紀的道路,就被處以死刑,這種政治屬于虐政。圣賢政治所達到的是高于“不能欺”和“不敢欺”的“不忍欺”的理想效果。如果社會大眾的道德素質和理性能力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采取民主政治的后果更加不堪設想。可見,無論是圣賢政治還是民主政治,都是以一定的公民道德素質和理性能力為基礎才能達到理想效果。忽視了人的道德素質提升而僅僅關注民主制度的推行無法從根本上解決由于人的良心泯滅而導致的種種社會問題。
三、恢復圣賢教育的措施
首先,童蒙養正。應從孩子學起。但要想真正起作用,必須具備兩個條件,第一,老師要指導孩子《弟子規》是用來做的,不是用來背的。第二,由于傳統文化的斷代,家長老師做不到,孩子也不會相信,所以家長和老師也要做到。
其次,廊坊媒體宣傳。在現在社會,媒體,網絡就是“老師”,所有的人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染,習性越來越重,自私自利、怨恨、嫉妒、欲望膨脹,麻木,如果廊坊媒體里播放傳統文化等正能量的內容,效果一定很好,所以“媒體可以拯救這個世界,也可以毀滅這個世界”是很有道理的,關鍵看傳播的內容是什么。
再次:舉行“學習弟子規”的論壇。不同年齡,不同職業的人們,在兩天、三天參加論壇過程中,就能扎下人性教育的根。
第四:在全市各地舉行選“孝子”活動。“孝為人之本,百善孝為先”,社會是由家庭構成,社會要和諧,首先要家庭和諧,孝子評選活動旨在倡導孝賢,樹立孝子典范,引導全社會來關心、關注和關懷老人,從而讓孝親敬老的傳統美德由家庭到社會延伸輻射
第五,國民教育和黨校課程當以“五倫八德”的道德教育作為主修課或必修課,以《國學治要》、《群書治要》作為治學、治國的必讀課本。
第六,要真正落實胡錦濤總書記提出的“德才兼備,以德為先”的人才選拔標準,領導者的選拔必須具備“孝廉”的條件,無論是黨員入黨、還是選拔領導者,首要條件即是“孝廉”。
第七,“上行下效”。人性教育的真正落實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政府在資金、人力、物力上予以支持。并且如果各級領導也學習,在媒體里播放出來,“上行下效”
綜上所述,要想解決中國當前政治領域和社會領域出現的種種問題,實現社會和諧,就要恢復中華傳統圣賢教育,著重解決當代中國社會普遍存在的信仰缺失、文化斷層、教育失誤的問題。因為唯有從覺悟人性、喚醒人心做起,才能拯救人民心靈,化解沖突災難,達到國泰民安、社會和諧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凈空法師、陳大惠著.和諧拯救危機〔M]武漢出版社
[2]湯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紀〔M〕.國際文化出版社
[3]劉余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M〕中國華裔出版社
[4]鐘茂森.細讀<弟子規>〔M]世界知識出版社北京
[5]劉余莉.從《群書治要》看圣賢教育的重要性[J].臨汾日報2012年3月17日,理論專刊
[6]李善友.弟子規能治天下太平[J]孔學研究第十九期
基金項目:2014年度廊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2014076.課題組成員:楊斌、朱石平、于建德、王靜、司金龍、邵靜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