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社區共青團市民學校大學生志愿活動是近年來新形勢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活動中涌現出來的新事物。活動中,大學生走進社會、進入社區,積極開展“服務他人、奉獻社會”的志愿者活動,深受社區居民的歡迎和好評,并成為大學生喜聞樂見和積極參與的社會實踐活動形式。本文基于在開展社區市民學校志愿者服務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進行了分析,對如何建立新形勢下社區市民學校服務機制做出了一定的有益探索。
【關鍵詞】市民學校;服務機制;探索
一、引言
2004年11月,共青團中央、全國學聯發出號召,要求在全國高校開展大學生志愿者文體、科技、法律、衛生“四進社區”社會實踐活動。社區志愿服務已經成為當前高校青年志愿者行動最基本的工作領域。自2011年8月重慶市團市委啟動共青團市民學校建設工作以來,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現實中很多基層的團干部和志愿者們在推進市民學校工作過程中思路不清、方向不明、路子不順,對共青團市民學校的認識還停留在探索階段。作者作為本身參與社區市民學校志愿服務工作的志愿者,結合社區市民學校共建過程中的實踐情況,進一步探索市民學校服務機制和活動模式如何創新。
二、目前市民學校建設存在的問題
1、社區居民認識存在偏差,市民學校服務不能與社區需要很好結合。
雖然大多數社區居民對社區志愿者有一定了解,但是對志愿者的權利與義務關系理解仍然不是很清楚。不少社區干部群眾把志愿者看成無償的勞動力使用,還有的把志愿服務認為是對服務者的施舍。社區市民學校志愿者隊伍仍然局限在學校青年學生,相關資源匱乏以及組織不完善等現象仍然存在,同事志愿服務本身還遠不能滿足社區內居民的實際需要,存在較大缺口。
2、志愿者本身主體參與意識還不強,缺乏教育和培訓。
不少市民學校活動組織者和參與者仍舊停留在市民學校志愿服務只是學雷鋒活動這個層面上,未能認識它是新時期精神文明建設的新事物,對健全社會保障制度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致使部分市民學校在組織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時,大部分志愿者是通過團組織特別安排下才組織起來的,很多大學生把社區市民學校志愿服務看作學雷鋒做好事,把志愿工作看成單方面的給予和付出。這就導致了在現實中,雖然社區志愿服務經常做,但往往更多的把它簡化成一些具體任務,最終變成了命令或組織任務,這樣既與志愿者行動的宗旨相違背,也挫傷了大學生參與者的積極性,失去了其原有的意義。
3、市民學校志愿者招募缺乏有效的保障機制,志愿服務質量有待改進。
目前市民學校招募的志愿者基本上都是大一新生。市民學校每學年剛開始運行時來報名參加的人數比較多,隊員的積極性也是很高,但是這部分同學的積極性隨著入校時間的增加而呈現遞減趨勢,到后來許多隊員由于種種原因退出了團隊,或是雖未退出團隊但已經不再參與各種活動。特別是等到了大二、大三之時,除了極少的骨干成員外,幾乎所有的成員均需從下一屆大一新同學中來補充與吸收,這樣直接導致市民學校相關工作人員的經驗不足,存在服務斷層現象。并且招募的人員缺乏考核獎懲,干多干少一個樣,干好干壞一個樣,很多工作是出于形式,形成了一種非良性的循環。
三、創新共青團市民學校大學生志愿服務機制對策
機制建設是事業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只有走制度化、規范化之路,建立健全志愿服務的長效工作機制,增強志愿服務的吸引力、動員力、教育力和凝聚力,社區市民學校的發展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創新服務形式,拓寬領域,增強活動方式的可操作性和專業性。由于受到人力、物力、財力及信息不暢通等因素的影響,目前市民學校組織的活動形式及內容都比較單一,集中在文明衛生宣傳、關愛老人兒童等精神文明建設層次上。在前段時間深入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反應出的解決社區群眾實際生活問題上還有所欠缺。因此,當前市民學校應該拓展服務內容,比如實行掛牌服務、電話網絡服務、集中服務等形式多樣的服務方式,著眼于為社區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務。同樣對于日常社區居民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小家電維修和家具保養等,也可以制作印有共青團市民學校服務合作專業商家內容的名片到居民家中宣傳,以免費或者半價購買服務形式引進專業公司工作人員為市民提供服務。
2、使市民學校服務深入人心,探索建立規范化保障機制,促進志愿服務常態化。應該倡導把社區市民學校志愿服務轉化為大學生長期自覺的行為。應該建立和完善志愿者注冊、志愿服務記錄、考核評價等規章制度,逐步對志愿服務的各個環節進行規范管理。參與市民學校志愿服務的學生必須加強培訓,凡是參加社區服務的大學生志愿者必須提前進行理念、精神、技能和紀律等方面的系統崗前培訓。沒有進行培訓和多次考核不合格的不允許上崗,上崗的志愿者應身著學院制作的志愿者服,便于社區居民的監督和社區管委會的管理。
3、建立完善激勵機制,建立一整套激勵體系。可以由政府或者團組織面向社會征集并制作全市統一、社會承認的獎章和證書,通過對志愿者服務經歷的認可、表彰、激勵,吸引更多社會公眾加入到志愿者隊伍中來。同時作為市民學校主要參與學校自身也要嘗試打通市民學校愛心儲蓄銀行與學校內部學分制互認機制。對于市民學校的主力軍在校大學生來說,除了在參與市民學校可以增加愛心儲蓄銀行的次數,還可以通過活動本身納入學校學分體系達到增加學分的目的。并且市民學校志愿服務時長計算相應學分可以比普通志愿服務活動多加學分,這樣能進一步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到市民學校志愿服務工作中去。
4、拓展和探索建立更廣泛的市民學校志愿者招募機制。市民學校志愿者招募應該進一步挖掘志愿者來源渠道和潛力,一是要繼續發揮對口高校團組織的宣傳動員優勢,依托高校團組織在學生社團中招募有一定專業特長的同學,特別是一些學習和文藝特長同學。二是建立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和組織招募相結合的社會化招募機制,依托網絡平臺,在一些知名度較高的網絡社區或者網站上設立網上公開招募點,長期接受團體和個人的報名和注冊。三是有針對性地開發志愿服務團體,比如整合區域內“青”字號資源,將區域內各種企事業單位的青年文明號、青少年維權崗、青聯委員、青商會員等資源與社區市民學校結對,并將在結對市民學校開展志愿服務情況在網上給予宣傳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