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規應該成為推動混合所有制發展的基礎,而非障礙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通過國有資本、集體資本、非公有資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等方式,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總理報告就這一問題也作了部署和強調。作為國民經濟排頭兵的央企應積極推進這一改革。
央企進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在母公司層面進行,即實行資產重組,引入社會資本和民營資本,實現混合所有制經營。比如中國石化率先啟動的油品銷售業務混合所有制改革;可以是子公司與非公有資本成立合資公司;也可以是分公司在獲得出資人授權的情況下與非公有資本成立合資公司,比如,茂名石化成立的四家合資公司。
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凡屬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據。要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必須有與之相適應的法律和政策支持。本屆中央政府不斷轉變政府職能,多次下放審批權限、公布權力清單,促進了各個方面的改革。日前,國務院發布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合資合作經營行政法規的決定,進一步放寬了市場主體準入條件,有利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推進。
然而,隨著改革實踐的推進,我們感覺在審批權限、適用法律、稅收等方面還存在不完全適應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的地方,主要表現在下面五個方面。
一是在引入外資時,存在外資企業法與《公司法》的有關規定不一致的問題。如引入外資適用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在法人治理結構等方面與《公司法》不一致。二是目前央企集團實行分公司管理體制,法人財產權屬企業集團。實際操作中,不允許分公司作為投資股東與他方成立公司,使得合資公司設立程序繁瑣。三是按現行稅法,納稅人如僅以實物(含材料、固定資產)出資,視同銷售,需繳納增值稅,增加了企業成立合資公司出資的成本。四是按現行稅法,新成立的合資公司與股東之間的原料互供、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的轉讓、出租等關聯交易業務將增加企業稅費負擔。五是按照現行規定,1億美元以上、3億美元以下(含1億美元,不含3億美元)的中外合資項目,其合資合同、章程需經廣東省商務廳審核批準后方才生效,合資公司才能辦理工商注冊登記,待批時間較長,程序較為繁瑣。
針對上述問題,我們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第一,完善《公司法》,廢止外資企業法及相關法律,使有外資成分的公司與沒有外資成分的公司統一適用《公司法》,解決法律規定不一致問題,為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創造統一公平的法律環境。
第二,國家層面明確開放股權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法律規定,允許分公司作為出資人授權的股東主體與非公有資本成立合資公司。
第三,進一步完善多種形式出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稅收政策,減免出資稅費,減輕企業出資成本。
第四,對于股東與通過控股或參股等形式組建的混合所有制企業發生的關聯交易業務給予稅費減免。
第五,由于合資合同、章程內容為合資方相互約定條款,已經具有法律約束力,建議將廣東省商務廳對1億?3億美元合資項目的合資合同、章程審核審批制改為備案制或將辦理時限由現行的21個工作日改為7個工作日,方便合資公司設立。
總之,我國已進入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的重要歷史階段,國家相關部門應全面梳理、完善與之相適應的法律法規和政策,促進改革的順利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的健康有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