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以蔽之,國美并購大中案是一場沒有贏家和輸家的商戰
國美并購大中一案當年轟動京城,收購案件幫助國美迅速占領北京市場,與蘇寧的正面交鋒中似乎又一次取得了突破性的勝利,二者之間的競爭完全進入白熱化階段。作為行業內的兩大巨頭,無論雙方誰做出一絲改動都可能導致整個格局發生巨大變化。從當時雙方的角度和立場來看,結論自然是國美完勝蘇寧,獲勝方且只有國美一個,蘇寧和大中都是失敗者,大中只是沒有虧損得那么厲害罷了,高價收購還能夠使創始人從中獲得豐厚回報退出該領域。但是,大中終究只是蘇寧和國美直接對抗的配角而已。
若從如今雙方的立場和角度來看,三者之中沒有最大的贏家!蘇寧、國美和大中都在某種程度上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各自都沒有在金錢方面存在虧損。畢竟,當時各方的出發點是完全不一樣的,只要能夠到達既定目標便可認為博弈措施成功有效。尤其是涉及大型的收購案件,以多年后的立場來評判當初的收購是否成功顯然有失公允。所以,這一案例說是皆大歡喜一點都不為過。
若要從產業發展周期和行業整合角度來看,三者都是輸家,真正的贏家是阿里系!近5年零售行業的發展歷程表明,阿里巴巴、淘寶、天貓三大平臺才是電商行業真正意義上的主導者和領航家!在2007年之時他們的各項舉動都被忽略,這段時間恰恰是國美和蘇寧無序擴張的高峰期,電子商務平臺卻堅持“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韜光養晦、潛心布局,待行業進入爆發期之時便能一舉奪下巨大市場份額。能夠有如此持久的耐心和毅力、能夠如此順應并引領行業風向,阿里系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王者!
國美:從國美的角度來看,當初拿下大中是必然之選,雖然公司尚沒有能力覺察電子商務在未來市場中的影響力,但實體店經營模式顯然能夠幫助企業進一步做大做強。而北京自始至終便是國美的大本營,是傳統電商的必爭之地,國美拿下大中從財務整合、管理優化、市場拓展、品牌宣傳等各個方面來講都是百利而無一害。這也是國美當初不惜血本收購大中的關鍵因素。
只是,該舉措并不能幫助國美在未來搶占多大市場份額,公司的經營發展并沒有完全跟上產業發展的節奏,周期調整僅僅體現在傳統電商被攻擊后被動適應的過程,主動發現并追隨產業趨勢的跡象卻從來沒有出現過。國美并購大中看似是長遠謀略,實則是短視之舉。它長年將主要競爭注意力放在蘇寧身上,卻不曾想到電子商務平臺的瞬間崛起徹底顛覆了整個產業的生態格局。直到從身后冒出另一個強勁敵人“阿里系”后,電商巨頭只能悵然若失:“真是防不勝防啊!”
蘇寧:當初蘇寧也曾想過重金拿下大中,促進公司在北京地區的業務拓展,能夠與國美對抗中更加有優勢,只是在出價方面稍顯吝嗇,最后收購標的才旁落他人。蘇寧并非不想拿下大中,而是沒有國美那么舍得下血本,在直接較量時略處下風。蘇寧當時必定心有不甘:商場如戰場,錯過了這一步就有可能導致公司后續發展步步受挫,輸家身份難以摘脫。
接下來,家電行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日益嚴重,傳統大賣場也需要盡快整合,蘇寧雖因免付大量資金為日后轉型留存余地,但如今發展歷程恰恰證明蘇寧電器向蘇寧云商的轉型并不成功。公司雖然整體銷售規模依然高居不下,但盈利能力卻今非昔比,規模越大反而核心盈利指標表現越差,門店開張數量和門店關閉數量非常驚人,轉型難的困境始終揮之不去:文化媒體領域轉型很難取得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電子商務平臺的運作差于阿里系、京東等競爭對手,o2o業務僅僅只是作為陪襯,多元化銷售戰略樹敵頗多。在傳統電商和電子商務平臺完全融合的今天,除了阿里系能夠強勢登頂霸主地位之外,其他各平臺只能通過差異化競爭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
大中:高昂的收購價格確實讓公司所有者在退出之時獲得不菲的收益,很多人士將大中列為此次收購案中最大的受益者、最后的贏家。畢竟,無論家電行業如何變化、電商行業如何波動,高位之時能夠碰到競爭對手接盤,對于企業所有者而言是不幸中的萬幸。只是,大中在此次收購案中的真實角色恰恰被眾人所忽略。
大中管理層對于公司的發展前景和行業格局的變化有所了解,雖未能預見到產業結構發生如此迅猛的變動,但兢兢業業、辛辛苦苦培育起來的品牌就此賣掉恐也會心有不甘,高層人士并非單純的項目投資人、風險基金投資者,變現逃離并非創始人的最初目的,如何能夠將企業做大做強才是每一個創業者的終極追求。然而,面對蘇寧和國美的逼人態勢,大中想要保住市場份額難上加難,反向競購對方無異于蛇吞象,此時更沒有“白衣騎士”出現化解尷尬局面,大中也只能選擇撒手退出。
同時,大中與國美、蘇寧的差距此刻已經顯現出來,品牌影響力、企業管理、渠道開拓、人才儲備等各環節已落入下風,若在今后上演更加激烈的價格戰恐難以應對。與其說大中被如日中天的國美誠意收購,還不如說大中管理層無奈接受被收購的結局。唯一能夠令人欣慰的是,收購價格相對較高,張大中可以借此急流勇退、華麗謝幕。至于之后產業格局的風云變幻,張大中能夠提前預判到也好,了無所知也罷,似乎都與他沒有任何關系了。
一言以蔽之,國美并購大中案是一場沒有贏家和輸家的商戰。特定歷史環境催生特定企業行為,卻無法改寫既定歷史和預測未來。有一點我們應當牢記,企業在一味向前之際莫忘時刻盯防“隱形殺手”、“潛在競爭對手”。畢竟,創業不易,守業更難,且行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