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混合所有制,最重要的是解決“怎么做”的問題
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對我國整個經濟規模的發展和質量的提高具有重大意義。為此,特提出發展混合型經濟要解決好“三化”問題并明確“線路圖”的建議。
首要解決“三化”問題
我們先后在重慶、北京等地參與多個國有企業重組改制。我們體會,要發展混合型經濟,首先要重視解決好“三化”問題。“三化”,即國有企業行政化,民營企業管理家族化色彩過濃,國家經濟領域市場化程度不高,競爭不夠充分。
國有企業去行政化是提高我國市場化程度、增強市場競爭活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已提出明確要求。我們認為,關鍵是政府官員首先要在思想觀念上真正解決問題,讓國有企業真正成為市場主體,加快完善現代企業制度,發揮企業家作用,經營責任要到位,監管要到位,責任追究要到位。建議建立第三方監督稽查機制。第三方可以是國內的,也可以是國外的。
民營企業多數來自家族企業,一般小生產意識比較濃,局限性比較大,習慣于小打小鬧,“肥水不流外人田”,文化認同融合較困難。這些對發展混合型經濟、做大做強非常不利。去管理家族化,指去除管理文化上的家族化作風,弱化家族人治,不搞用人唯親,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規范管理,提高文化認同度等。建議有關部門加強相關法律法規、現代企業制度和公司治理管理等方面的培訓指導,宣傳推廣優秀國企民企的先進經驗,出臺“民營企業治理管理指引”等,鼓勵民營企業去除管理家族化。
提高國家經濟的市場化程度,重在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制度和監管體系,實現市場主體多元化。對此,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了許多要求,關鍵在于如何落實。建議近階段,國家發改委可以對國家和各地區實行市場化程度的定期檢測評價制度。
“三化”問題,是發展混合型經濟的三道坎。邁過這三道坎,各種經濟才會有“戀愛結婚”的沖動,才有“開花結果”的可能,多元市場經濟主體才會蓬勃發展、成長壯大起來。
要制定明確的“線路圖”
發展混合型經濟作為中央的一個重大決策正式提出來,僅僅解決了“要做”的問題,而遠沒有解決“怎么做“的問題。要真正落實到企業,落實到行動,建議制定明確的時間表和線路圖,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和辦法。這個線路圖應該做到“看得見”、“進得去”、“混得好”。
“看得見”: 打破各種“玻璃門、彈簧門、旋轉門”,明確時間表和線路圖,制定實施細則和辦法。可以像制定負面清單那樣,拿出一個哪些領域、行業和國有企業要放開,放開到什么程度,以及國有經濟絕對控股、相對控股或不控股的股權結構等清單。
“進得去”:從規模和實力上說,民營經濟與國有經濟遠不在一個起跑線上,民營企業要“進得去”, 國有企業應該“降低身段”, 充分發揮對民營經濟的帶動、扶持和孵化作用,發揮國有資本的杠桿作用。應該明確結合點與切入點,通過分拆業務,分層次、分類型與民營企業混合,例如控制上游產業、放開下游產業。模式可以是國資牽頭組建并控股。浙商銀行就是由國資機構牽頭組建并控股、二十多家民營企業參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也可以是國資進入后退出,例如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專門設立由國有資本為主導的政策性基金,發起設立創業投資企業,并約定原價退出機制,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回購股權。當然也可以是政府只牽頭不出資,例如重慶最大的民營企業渝商投資集團,就是由市工商聯牽頭組建的。
“混得好”:發展民營與國有混合經濟,合作雙方應該平等、互補、共贏。因此,國有企業應該去除行政化,取消行政級別,成為真正的市場主體,與民營企業并起并坐,能自己“說了算”;民營企業至少應該進入混合企業董事會,有話語權和主動權,應去家族化管理作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