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競爭中衛冕冠軍,研發、市場和戰略缺一不可
4月29日,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伊利)發布了2013年年度報告。年報顯示,伊利總營收477.79億元,凈利潤32.01億元,較2013年增長84.4%。這是伊利再一次坐上中國乳企第一把交椅。
面對國內奶源供需缺口逐年加大、成本持續上升、對進口乳品的依賴度繼續增強等挑戰,伊利是如何蟬聯冠軍的呢?
乳業專家陳連芳認為,伊利能保持凈利潤高位增長,創新能力提升帶來的產品結構升級是關鍵因素之一。
伊利還成立了內蒙古乳業技術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為研發提供創新動力。伊利與各專業機構之間的研發合作由來已久。公開資料顯示,中國第一個“乳業研究院”、第一個“中國母乳數據庫”、第一家“母嬰營養研究中心”,均由伊利與各機構合作建立。此外,伊利還將研發觸角延伸到海外。2014年2月,伊利與荷蘭頂尖學府瓦赫寧根大學及研究中心在荷蘭合作成立歐洲研發中心。3月,伊利與瓦赫寧根大學達成了共建食品安全保障體系的戰略協議。
在專利研發方面,伊利也是不遺余力。年報顯示,在2013年的各項支出中,研發支出達5600萬元,年同期增加1600萬元,增長率為39.44%。
有投入自有回報。伊利年報顯示,作為主營業務的液體乳產品營收為371.16億元,較上期增加48.45億元,增長15.01%。在主營業務收入中,除了調整部分液體乳產品價格而使收入增加9.5億元之外,有12.84元的收入來自金典奶、兒童奶等高端產品的貢獻。另外,在奶粉及奶制品方面,高端產品也同樣表現出強勁勢頭。其中,包括金典奶、每益添等液體乳產品,巧樂滋、伊利牧場等冷飲產品以及金領冠等高端產品銷售份額的持續提升,成為伊利近幾年凈利潤增加的重要組成部分。
伊利執行總裁張劍秋稱:“去年是伊利的轉型之年,我們在達到自身規模化量產之后,開始積極布局海外,并實現了從資源端到研發端的升級,目前正進入全球戰略收益階段。”在2014年4月,新西蘭南島嬰兒奶粉生產基地正式開工。該基地將于6月投產。除了在新西蘭布局外,伊利還著力美國市場。2013年7月,伊利與美國最大牛奶公司DFA正式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此外,伊利還鎖定了意大利,與意大利最大的乳制品生產商斯嘉達公司達成了戰略合作。據悉,該項合作涉及奶源、生產及技術等方面。至此,伊利“全球織網”的戰略布局初步完善。
在深耕海外市場的同時,伊利在國內市場的動作也未停止,近日與騰訊達成的戰略合作尤其值得關注。2014年4月25日,伊利股份發布公告稱,伊利與騰訊結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基于現有及未來擬從事業務,在大數據及健康產業、核心營銷資源深度運用等領域開展戰略合作,并就O2O領域的合作展開探討。業內人士認為,伊利和騰訊兩巨人的結盟,可謂頂級戰略合作。這不僅是對兩大巨頭的挑戰,而且是對乳業的一大挑戰。
編輯/伯倩 chinasoe@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