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輿論卻立場先行,好爭論,愛折騰,且缺乏常識
近年來,對國企的批評不絕于耳,不過這其中有許多是站不住腳的。比如輿論總是批評國企缺乏創新能力,其實這種看法不過是對某類西方經濟學的教條鸚鵡學舌罷了,只要稍微跟事實對照一下,就缺乏依據。國企不僅不缺乏創新能力,甚至是創新的先鋒。
如習近平總書記前段時間視察的國企武重集團、大連一重加氫反應器、中船重工大連造船廠、中航沈飛、沈陽鼓風、沈陽機床集團等,這些企業是自己所屬領域的佼佼者。李克強總理出訪時,當起了中國高鐵以及核電、火電、水電、電信等高端裝備制造的“推銷員”,這些普遍被視為中國產業升級的象征。支撐上述產業從制造、建設到運營的中國企業,大都是國企(電信領域的華為等私企除外)。
除此之外,其他的央企也大都是個個有“看家本領”。像國家電網的特高壓技術,正繼高鐵等之后,成為中國工業新的對外“名片”;兵器工業公司的紅旗-9防空導彈擊敗了美歐俄等競爭對手在土耳其中標;中航從殲20到運20等系列新式軍機開啟了中國航空業的飛躍;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研發出全球最好的雷達;中船集團的外高橋造船廠、中船重工的滬東中華造船廠、中交的振華重工,制造出深海鉆井平臺、LNG專用船、超大型起重船等高端船舶和海工產品;大唐電信完成了4G的基礎研發。
除了央企外,地方國企也不容小覷,如生產大型離心壓縮機的沈陽鼓風集團、制造盾構機的北方重工、生產全球最快汽車沖壓生產線的濟南二機床、信息產業領域的浪潮集團等等。
通過上述實例不難看出,國企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中國“核心競爭力”的建設是做出了巨大貢獻的,稱國企是“產業之雄”恐不為過。盡管國企的這一成就至今還缺乏“經濟理論”的解釋或支持,但這畢竟是無法抹煞的事實。
遺憾的是,輿論常常對上述成就視而不見。不僅如此,有些國企的批評者們甚至連基本常識都缺乏,鬧出了連誰是國企都搞不清就張冠李戴亂開炮的笑話。北大某教授慕名去天津吃狗不理包子,卻在總店遭遇價格高、服務差以及食后五分鐘即拉肚子的經歷。為此,該教授批評國企缺乏“創新動力”,只能憑借“壟斷地位”來獲取資源和利潤。豈不知,現在的狗不理集團早已不是國企了。
2011年底,最新型高速列車在南車青島四方機車廠下線,時速超過500公里,創下了新的世界紀錄。某學者稱這是“鐵道部在打腫臉充胖子,浪費納稅人的錢”。該學者竟然將南車混同于鐵道部。其實鐵道部是鐵道部,南車是南車,前者是部委,后者是企業,涇渭分明。而南車作為一家獨立的央企,本身就是納稅人,浪費納稅人的錢一說更屬無稽之談。他們研制新型列車,也只是一種為了盈利而采取的正常的企業研發行為。
本來國企與私企,就是白貓與黑貓,都是好貓,無奈如今的輿論卻立場先行,好爭論,愛折騰,且缺乏常識。期待一碗水端平的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