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霧霾高發之后,人們對其罪魁進行了多方探尋。一般認為,鋼鐵企業的違規排放是造成霧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事實上,這一問題并非無解。有責任感的鋼企尤其是大型鋼企完全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建立起可循環的生產系統,最大限度地降低鋼鐵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同時完成企業的生產結構轉型。
以武鋼為例,多年來,武鋼在堅持發展主業的同時,不斷增加投入,致力于改善企業的生產條件。今年年初,盡管生產經營壓力不斷增加,但武鋼分別投入約3.3億元、1.7億元,用于燒結煙氣脫硫設施建設和燒結機除塵器改造。
巨額投入不僅優化了武鋼的生產條件,也開創了武鋼新的經濟增長點。以武鋼燒結廠為例,僅2013年就利用燒結煙氣的余熱發電1.21億度,創效7700萬元。對此,武鋼董事長鄧崎琳認為,“鋼鐵制造流程高效,綠色,可循環”是鋼鐵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之一。
對于武鋼在節能環保領域的表現,2014年11月21日,環境保護部環評司司長程立峰在武鋼調研期間表示,武鋼作為中央企業承擔了更多的社會責任,嚴格對照國家出臺的各項環保新標準切實抓好相關工作,更好地適應新的環保法律、法規。
在武鋼,金資公司就是一家二次資源綜合利用的典型企業。作為武鋼鋼渣、廢鐵、水渣等物資的出口,金資公司致力于創新發展,并取得了突出的成績。
日前,國家綜合資源利用“雙百工程”骨干企業名單公布,武鋼金資公司欣喜在列。
作為一家專業從事鋼鐵二次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的公司,武鋼金資公司利潤從2009年的1.5億元快速增長到2013年的4億元 ,外銷收入年均增長21%,EVA逐年大增長。在鋼鐵行業危機之際,金資公司轉型蛻變開啟武鋼二次資源綜合循環利用的新里程。這究竟是憑借利好產業政策的“偶然”盈利,還是背后深藏著一套必然的制勝之道?
對于其中奧秘,武鋼金資公司負責人一語道破,靠的就是創新,“創新驅動發展,創新釋放紅利。”
思變革新:從“資源劃分”到“產業布局”
“由一業為主向一業特強、適度多元化轉變。”武鋼一聲號令,金資公司排兵布陣:對以往“廢鋼保產、二次資源利用、粉末冶金”三大資源產業進行優化重組,迅速開啟戰略轉型、產業升級的改革之路。
公司領導班子對企業發展戰略進行科學調整,重點發展冶金渣與廢鋼保產服務、廢鋼貿易與報廢汽車回收拆解、冶金渣循環利用與綠色建材、鋼鐵粉末與鐵基制品、磁性材料與制品“五大產業板塊”,實現由“生產服務”向“多元創效”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部署。
一池春水起波瀾。2010年,金資公司搶抓相關產業自主經營承包試點的機遇,成為第一批“吃螃蟹”的自主經營承包者,邁出改革發展、資源創效的關鍵一步;按照“資源產品化、產品產業化、效益最大化”經營理念,推行“一貫制”管理,大力實施“全面一體化”建設,聘請中質協咨詢專家團隊,歷時一年完成管理流程再造,同步完善現代企業法人治理結構,規范所屬經營實體的“三會”運作,實現了對所屬各分子和合資公司的集合、整合、融合。隨著以“五大板塊”為雛形的鋼鐵二次資源綜合利用板塊集群初現,金資公司駛入了發展高速度、利潤高增幅的快車道。
大膽創新:從“傳統模式”到“多點突破”
從發展軌跡中不難看出,金資公司的逆境崛起、彎道超車,始終離不開革故鼎新、大膽突破的創新精神。
公司將武鋼相關產業發展“五換”方針,作為沖破傳統思維定式的著力點,把發展目光由產品開發轉移到產業鏈延展上來,全面開啟二次資源利用產業鏈“縱向延伸+橫向擴展”的新模式。

一舉打破單一的資產權屬關系,積極探索發展混合制所有制經濟,與國有企業、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等展開合作,實現多方資產資源優勢互補,促進產業鏈條向下游逐級延伸。與新加坡昂國公司的合資合作使該公司進入到“既賣資源又賣產品”的雙創效時代。武新新型建材公司生產的綠色產品“武鋼牌”礦粉熱銷華中,兩年半盈利9610萬元,獲各類政府補貼獎勵4000余萬元。武鋼金資鑄造科技公司緊隨其后,從脫硫渣資源深加工上開辟新的經濟增長點。
突破廢鋼“只買不賣”的經營交易
模式,開創武鋼廢鋼鐵社會貿易先河,僅兩年廢鋼貿易量從3萬噸攀升至23萬噸;與武船重工、武漢重冶等企業聯合跟蹤城市礦山資源開發,著力建成集倉儲、加工、貿易為一體的廢鋼鐵基地。
持續發展:從“項目推動”到“創新驅動”
“十二五”以來,300萬噸礦渣微粉、2萬噸還原鐵粉擴建等“綠色”項目全速推進,已成為金資公司轉型發展不可或缺的支點。同時該公司仍不斷探尋突破提升的持久驅動力,進軍鋼鐵行業循環經濟領軍企業。
公司牢牢抓住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技術研發工作,勇攀鋼鐵二次資源綜合利用的“智高點”,進軍3D打印、納米級礦粉等循環經濟高精尖新領域。目前,公司“煉鋼污泥提純鐵粉的技術發明與應用”科研項目榮獲湖北省技術發明獎二等獎,“3D打印用微細金屬粉末霧化法生產關鍵技術研究”被列為湖北省重大科技創新計劃科研項目。
下一步,公司還將繼續加強研發能力建設投入,著手建立湖北省鋼鐵固廢資源利用工程技術中心、國家級重點實驗室,打造華中地區首屈一指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吸納社會研發資源,依靠科技創新,將二次資源轉化為產品,培植公司利潤增長點,提升公司核心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