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已推行多年,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充分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生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結合新教材,教師要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以下是筆者結合教材實施的多樣性課堂教學的幾個實例,供大家參考,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1 游戲的課堂,讓學生快樂地學習
興趣是指個體積極認識,探究某種事物,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蘇霍姆林斯基說:“為了使學生在智力上和精神上得到成長,就必需使他們有對知識的渴望和掌握知識的愿望.”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可見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對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在課堂上充分利用學生活潑的特性,把學習寓于娛樂之中,把枯燥的數學知識轉化為游戲,使學生樂學好學.例如,在《隨機事件》這節課的教學中,我首先出示一個戴著罩的玻璃罐(內裝10粒黑色玻璃珠),讓兩位平時對數學不感興趣,卻喜歡上網玩游戲的學生甲、乙比賽:甲若摸到黑色珠加1分,乙若摸到白色珠加1分.結果乙一定輸,顯然游戲對于甲乙雙方是不公平的.然后,學生們拿出課前轉備好的轉盤,通過同座同學比賽,分析數據的過程,使學生體會隨機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等可能性事件、確定事件等基本概念,形成對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作定性分析的能力.接著,又讓學生利用骰子、硬幣為道具設計對游戲雙方都公平的游戲,使學生進一步體會所學知識.“數學課也能做游戲,真帶勁!”再如,學習《有序數對》一節時,在黑板上寫下一組有序數對,請相應位置上的同學起立.隨機讓某一位置的同學起立,再讓學生寫出相應的數對,,這樣一來,學生的參與熱情極高,對于一對有序數對與平面內一點之間的一一對應關系很快就明了了.在這種寓教于樂的游戲中,讓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有數學,大大激發了學習數學的興趣和熱情,課堂教學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2 妙招呈出的課堂,讓學生高效地記憶
記憶,就是過去的經驗在人腦中的反映.它包括識記、保持、再現和回憶四個基本過程.其形式有形象記憶、概念記憶、邏輯記憶、情緒記憶、運動記憶等.形象記憶是人腦中最能在深層次起作用的、最積極的、也是最有潛力可挖的一種記憶力.它帶有顯著的直觀性和鮮明性.理解是記憶的基礎.只有理解的東西才能記得牢記得久.僅靠死記硬背,則不容易記得住.數學知識抽象,數學語言精辟,這對初中生而言也是學習數學的一道屏障.如何將知識更形象化,讓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直觀,更深刻,就要想一些小竅門.比如,在《同位角、內錯角、同旁內角》一節的教學中,如果按教材里的敘述識別這三種角,學生頭腦一團漿糊.兩直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首先要弄明白的是被截直線是哪兩條,截線是哪一條;形成的八個角分兩類,一類是有公共頂點的對頂角或鄰補角(這種類型學生掌握得不錯),另一類是同位角、內錯角或同旁內角(這種類型學生見圖就暈).
所以,教學生小妙招,他們尤其愿意接受.讓學生在圖中畫出兩個角的兩邊,直觀地判斷是“F”字型——同位角、“Z”字型——內錯角、“n”字型——同旁內角.
方法讓學生掌握了識別技巧,大大減輕了學生的畏難情緒,增強了學習的自信心,提高了記憶的有效性.
3 動手操作的課堂,讓學生在“做”中“學”
在“做”中“學”是當下數學教學的一個重要理念.因為聽過的容易忘記,看過的能夠記住,而只有做過的才會真正理解地掌握.學生在親自動手操作中學習知識,完成了由感性的動手到理性的動腦的過程,動手操作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鮮明特征.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和幫助學生解放思維、解放雙手把要學習的知識自己去發現或創造出來.比如,在軸對稱圖形的教學中,出示蝴蝶、京劇臉譜、花朵等圖片,讓學生討論這些圖案中圖形所具有的共同的性質.學生經過小組討論得出“這些圖形都可以沿一條直線對折;左右兩邊能完全重合…….”學生自己得出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為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思考怎樣制作一個軸對稱圖形?經過激烈的討論,有的小組想到剪紙:先將一張紙對折,在紙的一面畫出一個圖案,然后剪下,展開后就得到一個軸對稱圖形;有的小組想到扎孔:先將一張紙對折,在紙的一面用大頭針扎出一個圖案,展開后也能得到一個軸對稱圖形.軸對稱圖形在生活中是一種樸素美,在數學上是一種理性美.學生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不僅收獲了知識,還體驗到數學的美.讓學生在“做”中“學”,培養自己動手、動口、動腦的習慣和合作學習的態度,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質.
4 變式訓練的課堂,讓學生舉一反三地學習
在初中數學教學中可以嘗試用變式訓練的方式提高教學效率,進而提高學生“做數學”的能力.所謂數學變式訓練,即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對概念、性質、定理、公式,以及問題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不同背景做出有效的變化,使其條件或形式發生變化,而本質特征卻不變.利用變式訓練,可以把一個看似孤立的問題從不同角度向外擴散,并形成一個有規律可尋的系列,幫助學生在問題的解答過程中去尋找解類似問題的思路、方法.例如,如下圖1,已知直線/ /ABCD,點P是直線AB,CD外一點,試探究:A∠,C∠,P∠之間的數量關系.
實施變式訓練應抓住思維訓練這條主線,恰當地變更問題情境或改變思維角度,培養學生的應變能力,引導學生從不同途徑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
5 多媒體助力的課堂,讓學生愉悅地探究
采用多媒體課件能將枯燥的數學推理與計算改為新的方式來表述,充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對信息的吸收率,同時,也創造了一個讓人愉悅的數學學習環境.在學習過程中,采用現代教育技術能更快地使學生進入“問題”的探索環境,較快地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提高教學效率.例如:在講授《鑲嵌》一節時,運用多媒體課件,由學生自主操作課件,讓學生對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邊形、正六邊形等形狀的地磚進行組合鋪設,通過觀察、比較、歸納、最后經過小組討論得出不同形狀的正多邊形組合鋪設的情況,并將結論進一步擴展,從而使數學素質得以提升.又如,在講授“平移、旋轉”時,讓學生運用“幾何畫板”任意繪制一個美麗的圖案,然后復制,再平移(旋轉),接著觀察、討論,并從中得出平移(旋轉)的特征.變幻的畫面,精美的圖案,使學生在學習時享受到數學的美.借助現代教學軟件為學生學習數學和解決問題提供強有力的工具,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樂意并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現實的、探索性的數學活動中去.
總之,要進行成功的數學課堂教學,教師不僅要學習新課程標準的理念,理解其內涵,而且要大膽祛除傳統模式化教學的束縛,將新課程標準的教學理念自覺地應用與自己的教學實踐.采用多種渠道,多樣手段,實現有效的課堂教學,讓課堂不再是知識的訓練營,而是學生們放飛思維的藍天.